京東東路的匪患已經失控,淮南西路跟著造反,荊湖北路也在醞釀更大的動盪,各地社會形勢相繼惡化,大宋彷彿即將分崩離析。

在與童貫、蔡京等人參加的小範圍御前會議上,大失分寸的皇帝語出驚人,竟然要求召四方軍隊入京勤王。

一眾臣子大急,苦諫天子無果。

還是樞密使童貫結合京東東路地形特點、周邊諸路兵馬分佈、賊軍起兵後的戰略等方面詳細分析,得出了賊軍下步只可能朝西南方向發展。

得知賊人目前不可能向東京發展,京師暫無危險,天子才稍稍寬心。

意識到大宋還沒有徹底玩完,趙佶緩過氣來,又要修改進剿李子義賊部的計劃。

天子要求取消原本多路合圍,重點突破的積極進攻策略,

改為消極——

不對!

改為全面防守!

吳汝翼部兵馬的覆滅,讓皇帝感受到了莫大的危險,要是西軍和京營兵馬在內的進剿大軍再敗,賊人順運河直入京師怎麼辦?

天子的這個提議,倒是沒有讓諸臣再反對。

實話說,李子義部賊人表現出的戰力確實恐怖,也一度把眾臣們給打懵了。

但能走上這個位置的,絕非庸人,各自的幕府中也有大把紙上談兵的好手。

結合官軍和賊人這段時間的所有戰例來分析,賊軍的戰術已經很明顯了。

就是要憑藉其部過人的機動能力,四處放火,逼迫朝廷軍隊不斷調動,以捕捉戰機。

官軍只要調動,就會出現空檔,一旦被賊人尋到,便集結重兵來一下狠的。

朝廷之前就輸在太急躁,還沒有搞清敵情,便盲目命各地兵馬冒進,讓賊人抓住了可趁之機。

只要穩住,不慌亂,消極——不對,全面防守,絕對能消滅賊軍。

結硬寨打呆仗這套戰術,大宋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該戰術雖然不夠高階大氣上檔次,說出去有失上國體面,但貴在好用。

是真的很好用!

百餘年來,大宋對夏人真正有效的進攻策略,就是堡壘戰術。

一直修,不停地修,一年十幾城地持續修。

大宋就是這樣,憑藉雄厚的國力,不斷築城,逼得窮困的夏人無計可施。

夏國只能跟著大宋築城,結果越築越窮,越窮越要築城。

所以,天子這個提議一出來,諸臣不僅不反對,還鬆了一口氣。

畢竟,京東東路的地形擺在那裡,官兵打進去難,賊人想攻出來也不容易。

只要不被賊人牽著鼻子走,回到大宋熟悉的戰術上,官軍就有底氣。

不管打不打得贏,先遏制住賊人快速擴張之勢,然後,再才能談其他。

淮南西南、荊湖北路等地的問題已經浮出了水面,不趕緊把這些剛冒出頭的問題解決掉,各地就會接二連三爆發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