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星出西北,主兵(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後世看來,大宋政和七年,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年份。
最神奇的,當然是尚未建國,僅以商社之姿登臨國際政治舞臺的同舟社,
在遼東蟄伏一年後,一鳴驚人。
先是以數千兵馬,攻破高麗的國都開京,
獲得了百年前,大遼出動數十萬兵馬,先後歷經三次大戰,都未能獲得的實際利益。
隨即,又挾大勝之威,
逼迫連番打得遼國節節敗退的金國低頭,乖乖與同舟社簽訂了城下之盟。
當然,站在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角度,卻不這麼認為。
除了年初,兩國在春、泰兩州,上演了一出金進遼退,沒有任何戰鬥的“大戰”外,
從去年六月金國南線軍完顏斡魯部擊敗張琳,拿下遼陽府開始算起,
一年多的時間裡,雙方再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的大戰。
互為仇齜,欲要滅掉對方而後快的金、遼兩國,竟然詭異的未停戰而停戰。
隱藏的虛假和平背後,其實是現實的無奈——
持續的戰爭,已經耗盡了兩個本就貧窮國家的有限民力,
遼國需要長時間的喘息期穩定內部,以備下次大戰。
因為快速擴張而掩蓋了很多矛盾的金國,也急需時間整頓內部,
以期順利完成部族聯盟向半奴隸制半封建帝國的過渡。
平定了禍亂上京、中京兩道的董龐兒叛亂,並將不戰而逃的東北面行軍諸將棄市後,
遼帝立即下詔開放帝國諸多圍場中的隙地,允許百姓樵採,以示與民休憩。
從七月開始,為了穩定日益混亂的時局,
耶律延禧的捺缽就打破了一季度動一次的傳統,
頻繁移營,先到秋山,而後轉至狘斯那裡山,
又至燕地陰涼河,接著前往輞子山,隨後又到中京大定府。
耶律延禧的勤政表現,足以令其祖父——怠政皇帝耶律洪基汗顏。
在穩定內部的同時,遼國皇帝還命都元帥耶律淳赴沿邊,
會四路兵馬,以防女直人秋高馬肥後再度興兵。
金國與同舟社簽訂屈辱的“同盟”協議,卻換取了東、南兩線五年寶貴的和平發展時間,
完顏阿骨打先任命完顏斡魯知東京事,全面住持遼陽府的民生恢復大事。
又命南線清剿盤踞在東京道的遼軍餘孽,以給遼陽府恢復民生更寬鬆的外部環境。
完顏斡魯古奉命,會合迪古乃、婁室、婆盧火等部,
攻打蒺藜山駐守的遼國武勇軍和怨軍八營。
金軍先拿下遼國顯州,次攻乾、懿、豪、徽、成、川、惠等州,
大軍所向,幾無一合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