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代天牧民(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一點,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自古以來,天子都是代天牧民,各級官吏則是代天子牧民的合法代表。
在古文中,“牧”也特指統治和管理之意。
人是群居動物,總得需要有一群人,把更多的人組織起來,形成合力,
以維持內部秩序、開展生產協作、應對自然災害侵襲、對抗外敵侵略等,
組織和管理本身是沒錯的,
人類文明就是在合作與交流中誕生,又在組織和管理中前進的。
各自為戰的動物,個體再強大、再聰明也無法誕生高階文明。
可天生萬民,需要一個人來統治、管理他們的理論就很有意思,
這個“牧”字也用得極有靈性。
“牧”者,古字形像為手持棍棒驅趕牲畜,
本義是指放養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場地、郊外。
雖然古代統治者將其賦予了管理和統治的特定含義,
但其特義與本義之間的聯絡,是個人都明白,歷代統治者自然更清楚。
代天“牧”民的統治者是不會真正關心民生的,
他們嘴中的民生,也只是為了治下之民能夠生更多的利,
以供自己揮霍,或用於戰爭、擴張等,
就是不能用於“發展”——靜態的社會,最怕的便是“發展”。
所以,大宋定海神針蔡京提出的“豐亨豫大”之說,鼓勵天子有錢趕緊花,可勁造,
並不是蔡公相亂掰,是真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並符合歷史傳統的。
此時的親民官六大職責便是:
一為先治心,加強個人品德修養;
二為敦教化,維護社會風氣;
三為盡地利,發展地方經濟;
四為選拔人才;
五為掌管刑訟;
六為均賦役。
唯一勉強能與民生扯得上關係的,便是第三條“盡地利”!
官員代天子牧一地,便“盡”一地之利,
嗯,很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統治者的心聲。
這其實不能怪古代統治者把百姓當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