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制定未來幾年的“發展計劃”,就是極度的“政治不正確”!

這並不是開玩笑,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大事!

當然,同舟社現在還處於造反的階段,並沒有完成大一統,

就需要不斷發展,以完成“天變”,進而實現“道變”。

但實現“天變”和“道變”以後呢?

還要走老路麼?

實際上,現在的同舟社也解決不了人的發展與生產資料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但徐澤堅信,未來的同舟社一定能。

所以,他讓眾人擬定發展計劃的目的,

根本就不在發展計劃本身,其實是為了培養眾人制定發展計劃的習慣。

在儒家獨大,就連同舟社學校的所有教習都是靠儒家經典讀出來的情況下,

搞學術辯論沒有任何意義,一個人如何能辯得過包括自己下屬在內的整個天下?

徐澤也沒想用辯論的方式讓屬下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他更習慣用鐵一般的發展事實打臉,並讓所有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一切。

同舟社上下早就適應了社首愛開會、開短會,要材料、寫乾貨的做法,

就連農曹曹首梁忠,也能用歪歪扭扭的字跡寫出能用的政令了。

再多一個發展計劃,眾人也能很快適應。

靜態模型永遠都不可能解決動態問題,

社會是動態發展的,矛盾客觀存在,

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只是閉目塞聽,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有矛盾就解決矛盾,解決不了矛盾,就改變解決矛盾的方法。

社會便在這種矛盾——解決——再矛盾——再解決的動態迴圈中,不斷前進。

徐澤就是要在漫長的“造反”事業中,

培養眾人制定發展計劃,養成用發展眼光看問題的習慣,

並最終將這一習慣固化為制度。

待日後“造反”成功,

誰再提“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屁話,誰就會被眾人當成異類。

在同舟社各部、曹長官被徐澤的年度發展計劃折磨的欲生欲死的時候,

之罘女學也被大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折騰的烏煙瘴氣——

哦,不對!

是歌舞昇平,學術氛圍日漸濃厚時,

好在,女學名譽山長趙竹嫻受折磨的日子終於到頭——領人的趙明誠總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