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制定長遠發展計劃,要哪玩意幹啥?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這句話出自大儒董仲舒,有很深刻的哲學內涵。

一個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統治百姓,

就必須改制,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等,

以體現與腐朽沒落的前朝不同。

但治理社會必須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變的。

這一點,其實並不完全是糟粕,在後世也有一定的適用性。

如曾經的超級大國,後來的毛熊,

“根本大道”變來變去,受折騰的是普通百姓,得利的是誰?

問題的根源在於此時的生產力不足,

在“天”沒變“道”也沒變的情況下,天下的百姓“變”多了,

多到開荒、移民都無法解決人多地少,百姓吃不飽的前提下,怎麼辦?

任何時代都有遠超常人的精英,新舊之交的人傑們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並不是後世鍵政者以為的“古人”如何短視,

實際上,各朝各代的奠基精英們都有極長遠的眼光,

也都認真的思考過王朝治亂迴圈的問題,並且想出了很多的辦法。

但都無法突破“生產力不足”這道桎梏,

既然開荒種地的增長速度,永遠都不可能趕上百姓的自然繁衍和增長,

生產資料的“發展”有極限,而人的“發展”卻沒有極限——

那鼓勵發展就是危險的、要命的、自取滅亡的。

這一點,對當前的同舟社也部分適用,

若是沒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消化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

僅僅是之罘灣不斷增加的外來人口,就能把同舟社撐垮,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

經歷了人口銳減的亂世後,那些奠基王朝的人傑們痛定思痛,謀求出路。

但受限於生產力的不足,最終都只能無奈選擇設計一個靜態的、穩定的、不變的理想社會模型。

沒有誰會痴望王朝萬載,能維持幾百年就行,國祚延續的時間越長,就越成功。

這一點,一直影響到後世,

很多人衡量古代王朝“好不好”,照樣會帶入這個標準。

因此,在治理國家的精英眼中,

未來的幾年,“天”會變嗎,還是誰想讓“天”變?

“天”既然不變,“道”也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