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助剿(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因為士氣低糜的原因,各地分散駐軍的準備嚴重滯後。
正式收到勤王令後,
眾將都強調“賊軍勢眾”“徵北軍是勤王的關鍵,萬不容有失”之類的理由,
反正就是一個意思:要等更多的人壯膽才敢東進。
其實,崔弘宰手下眾將的道理並沒錯。
勤王令一下,
趕不趕得走侵略者暫且不論,國內先亂起來是必然的。
勤王大軍中,除了疲於奔命的常備軍以外,
還有很多自發勤王的“義軍”。
在高麗的政治格局下,能組織大批“義軍”的,
基本都是掌握了當地大部分社會資源的各地豪族。
至於這幫人究竟是起兵勤王,還是準備“劃地為王”,只有天知道。
能逼得擁有開京三萬駐軍,數十萬百姓的朝廷,
不顧國家動亂的後果,也要急召全國兵馬勤王,
只能說明賊軍確實勢眾,
至少不是兩萬餘已經喪膽的徵北軍能夠面對的。
強行帶著這些人進京,不是勤王,
而是給敵軍送裝備和人頭,順帶打擊其餘各路兵馬計程車氣。
實際上,收到勤王令後,
不到兩天時間,崔弘宰就完成了開拔,
並走到松林,已經是極高的效率了。
他有不得已的苦衷,眾將只需要考慮軍事上的風險,
但身為統帥,他卻必須把政治上的風險擺在首位。
哪怕是在開京城下打了敗仗,也比“擁兵自重”“坐視開京淪陷”要好。
幸好,這道及時到來的詔令,解決了軍中上下的風險,讓眾人都鬆了一口氣。
但肯定也有人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比如各地的“義軍”首領。
領兵在外,朝堂的事,崔弘宰管不了,也不敢去管。
這些或為了自保,或是別有目的“義軍”,才是他要重點考慮的事。
想通此節後,崔弘宰立即召集眾將,
宣佈朝廷詔令,安排各軍返回駐地的序列,
明確下步督導勤王“義軍”遣散的政策限度。
得此好訊息,眾將士氣復振——
畢竟,動亂剛剛開始,率先組建私兵的人,
都是沒什麼見識的“小豪”,或者“土豪”,
真正的頂級豪族,是不屑於玩這一套的,
其顯赫的門第就是最好的招牌,
真等世道徹底亂了後,
他們只需要登高一呼,必然是“應者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