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再次玩了個漂亮的“暗渡陳倉”。

他先遣千餘老弱羸卒以作疑兵,據河對岸紮營,與叛軍對峙,每日演練渡河。

暗地裡卻以精騎千人返身瀋州,悄無聲息的渡了河。

叛軍連番被牽著鼻子走,一路疲於奔波,倉促迎戰。

旬日間,兩軍接戰三十餘場,叛軍士氣低迷,越戰越不利,只得退保遼陽府。

張琳驅兵至遼陽城五里處,隔太子河立寨兩座。

隨即,遣人進城招撫。

至此時,高永昌如何敢投降?

果斷的砍了遼軍使者。

這一階段,半路出家的張琳表現出了很強的學習天賦。

無論是練兵,還是防守,抑或進攻,都可圈可點。

若能保持這種狀態,徹底平滅高永昌叛軍,也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

但連戰連勝的張琳也許是用計用上了癮。

也可能是遼國國內形勢不容樂觀,又有金國大軍在側,大戰不敢拖延。

得知高永昌拒絕投降後,張琳決定玩一出“破釜沉舟”。

當晚,他便命令大軍準備五日干糧,渡過太子河,一舉攻破遼陽城。

第二日,張琳令發安德州義軍為先鋒,渡河後搶佔前沿陣地,再接引大軍一起渡河。

先鋒才渡部分人馬,埋伏於不遠處樹林的叛軍鐵騎五百突然殺出。

義軍遭受重創,倉惶回撤,大軍只得退保舊寨。

河路再次叛軍阻斷,整整三日不得渡。

後方的糧食也送不上來,遼軍乾糧即將吃完,軍心不穩。

張琳考慮再三,打算先回軍瀋州,再徐圖後舉。

夜間移寨時,毫無意外地遭到叛軍騎兵尾襲。

遼軍陣型大亂,爭相奔逃。

最終,一場有組織的撤退變成了無組織賽跑。

強壯者跑得快,得以入城;跑得慢的老幼不是被殺,就是被抓。

經此敗,大遼和大元雙方的攻守再次易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