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澤思慮間,幾人已經走進了憫忠閣。

首先映入眼簾的,卻不是一般佛塔內常見的金大佛,而是層層疊疊的靈位牌。

香案旁,合唱的信徒和唱經僧神肅穆,就算閉上眼睛,只聽整齊而富有感染力的唱經聲,也能感受到他們無比的虔誠。

進出的香客和遊人無不屏息靜氣,輕手輕腳,生怕打擾了這份神聖感。

徐澤連施耐庵都不信,更不會對這些感冒,而且此處也不便說話,只看了一小會,就上了二樓。

二樓靈位牌,也沒佛像,相對空曠了很多,四面閣牆皆懸畫軸。

史進看了幾幅畫,忍不住問:“大師,你們憫忠閣真是奇特,一樓不拜佛陀,怎的二樓還掛前朝畫像?”

“檀越有所不知,我寺最初就是前朝太宗皇帝為感跨海東征之慘烈所建,憫忠閣本就是供奉此役死難將士英魂之所?”

一直沒說話的聞煥章立時來了興致,問了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遼國是由人少的胡人凌迫人多的漢人,本就不穩,還敢任由前朝香火延續,就不怕黎民思舊,心向故土麼?”

“阿彌陀佛,時光流轉,惟佛法永存。”

潛如仍是一臉笑容,樂呵呵的解釋道:“唐亡遼立,憫忠寺還是這憫忠寺;幽州變成了燕京,城中的信眾也還是那幫信眾。”

“檀越從南朝來,門戶之見太深了。貧僧祖輩曾也是中原漢人,安史之亂時,才被亂軍擄至幽州。”

潛如走到南邊窗前,手指前方。

“當年二賊猖狂,還在本寺此處和彼處,各立了一座木塔,炫耀武功,若不是因遭大火焚燬,諸位檀越現在還能看到。”

“前朝晚期,中原混戰近百年,多少黎民百姓死於戰火、災荒!”

“遼雖胡邦,卻承前朝正朔,胡漢之別,實已很小。儒生或重華夷之辨,小民卻只求溫飽,我佛則普度眾生。幽州正因為割讓我朝,才提前數十年致太平,至於後來再遭戰火,反倒是檀越口中的故土之民帶來的!”

說到此處,潛如的聲音已然高了兩分,忽然意識到自己失態,趕緊口誦佛號。

“阿彌陀佛,貧僧著相了。”

“哈哈,大和尚心懷世人,已得‘我佛慈悲’之真意,他必得正阿羅漢果位!”

徐澤不屑於爭這些口舌長短,直接一個高帽子送給潛如,又轉向聞煥章。

“教授處佛寺,仍不忘聖人教化,何其誠也!”

聞煥章尷尬賠笑,算是揭過此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