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通州防衛(第2/2頁)
章節報錯
現在,兵部的計劃就是如此,楊文嶽的帥帳設在通州,可保通州無虞。
對這一點,朱慈烺其實是非常不同意的,但他並沒有直接提出反對,因為他知道反對也無效,不止是皇帝,也不止是為了維護皇帝的顏面,各個朝臣的家屬也都在京師,因此京師是第一位的,太子如果提出異議,一定會被群臣反對,御座上的皇帝也不會支援,所以只能預設。
置於那些小州小縣,只要能餵飽建虜,令建虜退兵,大部分的朝臣都是不在乎的。
對朝臣們的心思,朱慈烺心知肚明,但卻也無法反對,不用說他是太子,即便他是皇帝,面對群臣的眾口鑠金,他也無法提出反對意見。
最後。朱慈烺憂心的問道:“汝霖,建虜前鋒大軍明後天就會殺到運河,你可有信心?”
楊軒字汝霖。
楊軒眼睛發亮,鬥志昂揚的說道:“臣等他們很久了,有臣在,一個建虜也休想越過通惠河!”
朱慈烺點頭:“可有什麼困難?比如……兵力可足夠?”
楊軒猶豫了一下,回道:“是不太寬裕,不過眼下各處兵力都是緊張,臣不敢再向朝廷要援兵,臣有信心堅守通惠河!”
朱慈烺欣慰點頭,楊軒是一個驕傲的性子,明明兵力有所不足,但卻也不肯直接提出,只是拐彎抹角的說。楊軒一個戰兵營有將近五千人,配了少量漕兵,不但要防守四十里的通惠河,而且要兼顧通州城,雖然精武戰兵營都是精銳,武器精良,除去一千雜役和馬伕,剩下的四千人可當八千人使用,但壓力依然是很大的。
不但通惠河,整個運河防線都是如此。
離開八里橋,朱慈烺繼續往通州。楊軒跟隨護衛。
“殿下,天色馬上就要黑了,還是儘早返回京師吧。”駙馬都尉鞏永固攔在馬前,一臉擔心。
朱慈烺眼望東北方,臉色凝重的說道:“建虜前鋒兵馬最快也要到明天清晨才能趕到通州,今夜不會有危險和戰事,八里之外的通州乃是運河防線的核心所在,我豈能不去?”說完一甩馬韁:“走!”
鞏永固勸不住,只能嘆息跟上。
……
傍晚,朱慈烺來到通州。遠遠就看見通州城門緊閉,門前不見一人,城頭的火把已經亮了起來。
通州乃是京師的東面門戶,又是漕運的終點,糧米囤積只所在,因此其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薊州。除了楊軒的戰兵營,楊文嶽的督撫營,通州本地的兵馬、漕兵和義勇,合到一起有七八千人,加上楊軒佈置在城中的一千精武營,整個通州的防守兵馬一共有八九千人,今年通州增修加固了城牆,東門外還修建有一座稜堡,就防禦力來說,今日通州已經遠勝歷史上的通州了。
歷史上,建虜六次入塞,其中崇禎二年和十一年都經過通州,但兩次都沒有攻擊通州,一來,大明朝廷對通州重視無比,每次都是重兵防守,二來,建虜不攻堅,兩次都只是搶掠通州城外,然後快速而過。
但這一次卻不同,在運河受阻的情況下,建虜說不得會猛攻通州,一旦建虜攻陷通州,他們面對的局勢就會豁然開朗,不但可以獲取通州城中的船隻和糧米,而且還可以透過通州城中的石橋,越過運河,南下劫掠。
因此,通州絕不能有失,朱慈烺必須親自來檢視。
聽聞太子駕到,得到訊息的通州文武急忙開城迎接,保定總督楊文嶽,保定中軍總兵姜名武,通州知州張凝和,兵備道,通州副將劉一鬆,各個衙門的官員,都全部出迎,這其中,朱慈烺終於是見到了現任通州厘金局主事,南明唯一深謀遠慮,有輔國之才,曾經官至永曆朝兵部尚書、光化伯的堵胤錫。
堵胤錫,一代名臣,前世讀史時,朱慈烺就對他印象深刻,不唯他的名字特殊,堵姓少見,更因為他的才能和大局觀,甲申之變時,堵胤錫還只是長沙知府,遠在江南,難以出力,事變之後,堵胤錫立刻在長沙組織義軍,而他最大的功績就是頂著內外巨大的壓力,不懼危險,孤身一人,親到順營,說服了闖營李過,將大順軍的二十萬餘部收到了南明朝廷的麾下,為南明朝廷的延續,起到了關健作用,南明後期,原本的官軍完全不堪用,都是順軍和西軍在支撐,而這,都是堵胤錫的功勞,若沒有堵胤錫,憑著何騰蛟等人對農民軍的歧視,南明怕是延續不了那麼久。
不說延續,只說闖營的二十萬人馬如果不被朝廷收服,而是和南明朝廷為敵,南明朝廷的形勢怕是會更加兇險。
大方向上堵胤錫看的清楚,而在實際的戰術中,堵胤錫也有相當的眼力,為人更是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正是他的統領之下,明軍才能在湖廣支撐,和清軍形成僵持。
但終究獨力難撐,又受權臣的掣肘和猜忌,最終,堵胤錫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在潯州病逝,年僅四十九歲。
堵胤錫這樣的大才,曾經是南明可能復起的短暫光輝,但卻為南明朝臣自己所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