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親王冊封(第3/3頁)
章節報錯
……
但朝臣們並不罷休,繼續上疏反對,最初,他們反對的並不是“親王論功封爵”,而是皇子參政。
皇子不幹政,這是大明的祖制,陛下如果更改,難道就不怕再發生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嗎?
但隨之問題也來了,如果不參政,如何確定皇子有無能力、配不配封親王?
只考言行和舉止嗎?
另外,皇子們如果不封親王,那又以什麼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繞來繞去,終究還是繞不過“冊封”兩個字。
於是乾脆全盤反對,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將所有皇子都封為親王,然後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遼闊,又新開遼東,分置十幾個親王,不是問題,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後,這四個地方也都閒了出來,也可以安置親王。
總之,和朝廷浪費錢糧,供養一代代親王相比,將皇子留在京師,干預朝政,對大明的傷害更大。
……
對於這種腔調,朱慈烺嚴厲駁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國家財政負擔沉重,這個頑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時,朝廷其實就已經是力不從心,他好不容易才改過來,豈能再重蹈覆轍,濫封濫賞?你們不心疼百姓,不擔心百年之後,朝廷親王郡王的數目,在現在的基礎上,再翻兩到三倍,造成國家財政不濟,朕這個皇帝卻是要擔心呢!
至於皇子干政,內閣已經在制定制度,給皇子們空間,也給他們約束,最重要的一點,皇子不能參與軍政,參與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領導之下,皇太子地位神聖,誰也不能撼動,同時的,皇子參政也皆在群臣的監督之下,但是所有人盡忠職守,內外這麼多的眼睛,又何懼“亂政”?
“自從繼位以來,朕一直強調兩個字,制度!”
“好的制度,令壞人不敢伸手,壞的制度,將好人染成壞人。”
“歷朝歷代,只所以會出現奪嫡奪權,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不明,主上態度不定,任由各個皇子爭奪,如果主上態度明確,發現苗頭,立刻彈壓,又有多少人敢冒著赤族的危險,去參與作亂呢?”
……
眼見直接“硬攻”不成,有朝臣開始將火力轉向了永王和周王。
和皇子不同,這兩位王爺可是大明實實在在的親王,照規制,其實是不能留在京師的。但周王是遠藩,永王是庶出,加上永王本身又比較低調,宮中無人,形不成對社稷的威脅,因此在這之前,群臣勉強可以容忍,但現在不行了,或者說,他們兩人成了犧牲品,如果能說動陛下,將他們“逐”出京師,或可在皇子留京的事情上,開啟一個缺口。
奏疏雪片一般的來。
“為了加強宗室管理,朕將周王兄請到京師,這些年來,宗室安然,各地鮮有宗室不法,這都是周王兄的功勞,如果讓周王兄回封地,那麼,宗人令之職,又有誰可以領起來呢?”
“因此,朕不準。”
“永王是朕唯一的一個弟弟,兼著理藩院,責任同樣重大,未來朕更有重擔交給他,因此朕也不準。”
“周王永王之事,到此為止,再有上疏者,一律嚴叱!”
……
就像萬曆皇子因為立儲的事情,和群臣鬥氣,十幾年不上朝一樣,現在,隆武皇帝隱隱的也和群臣形成了對峙,但比萬曆皇帝幸運的是,經過一系列的改制,京師的言官力量被大大削弱,都察院差不多就是一個空架子,內閣,軍機處,六部堂官和九卿,都有意無意的被隆武帝清理過一遍,雖然其中仍然有很多的頑固者,但在隆武帝巨大的威信和聲望面前,卻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而這些日子裡,《三文日報》連續發表社論,對皇子論功封爵之事,大加讚賞,說,沒有父親不愛兒子的,每個父親都希望兒子能福貴一生。但陛下卻能割捨親情,亦社稷百姓為重,實乃聖明也。
皇子不封王,需要立功表現,才能成為親王的事情,迅速傳遍天下,在引起轟動的同時,更激發了很多的討論。
……
雖然仍然有反對,但整個事件,其實是在緩慢推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