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光復臺灣(第3/3頁)
章節報錯
行省設定非是改動不可了。
於是新設甘肅省,寧夏省,將他們從陝西分出來,並在未來的時間,籌劃建立青海行省。
更未來還有西域。
身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是不會忘記新疆的,只是現在大明國力還不到,經歷了遼東之戰後,錢糧匱乏,亟需休養。等到國力恢復,兵精糧足了,西域將是另一個進軍的目標。
湖廣一分為二,分為湖南湖北。
將安慶徽州一帶從南直隸分離,成立安徽行省。
遼東現在只設定一個省,隨著移民的增加和疆域的擴大,為來將成為三省,也就是遼寧吉林黑龍江。
山東巡撫和登萊巡撫合二為一,成為山東巡撫衙門。
大同巡撫宣府巡撫等一省之地,有兩三個巡撫的現象,未來要逐漸減除。
京師北方,張家口塞外三部歸順大明已經快要十年了,這十年間,三個蒙古國公只管軍事,民事皆歸於大明派去的官員,從民政到司法,乃至下層的牧民,對大明法治和民治,已經是漸漸接受,雖然大明朝廷還沒有“改土歸流”的正式詔令,但在漢族官吏心照不宣的努力,以及漢民漸漸遷移增多的情況看,成立綏遠省,以張家口為巡撫衙門所在,正式納入大明行省的時間已經是不遠了。
至於喀喇沁,土默特蒙古,乃是漠北的扎薩克圖蒙古,土謝圖汗蒙古,車臣蒙古,怕還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一百年的時間。
……
正月十二,隆武帝朱慈烺在紫光閣接見東印度公司,紅夷,佛朗機,西班牙,以及去年冬季剛到大明的英吉利王國的代表。
完後,隆武帝又單獨召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要求交還臺灣。
內閣和東印度已經數次談判了,東印度公司雖然同意交出臺灣,但卻提出了各種補償,算一算,竟然需要一百萬兩的銀子。
朱慈烺怎麼能忍?
今日算是最後通牒。
如果荷蘭人不願意交出臺灣,那大明只好自己取,一旦開戰,兩國商貿將不復存在。
……
三月,吳三桂發來軍報,說已經知道了建虜殘餘的行蹤,正在追擊中,只是冬季大雪,道路斷絕,後勤補給嚴重缺乏,為了渡過難關,不得不殺馬,又說遼東廣袤,冰天雪地,士兵凍傷極多。
朱慈烺看罷,急令兵部加派更好的棉衣,清理道路,儘速為吳三桂送去,又令旅順水師,順著外海北上,伺機接應吳三桂。
……
四月。
馬士英升太子太傅,遷為雲貴總督,黃得功和劉良佐督帥所部,進入貴州和雲南,分別為貴州總兵和雲南總兵。
一直以來,大明只有兩京一十三省向中央繳納賦稅,雲南貴州兩地雖然設定有行省,也有巡撫,但少數民族眾多,時不時的還是有叛亂,為了兩地的安定,朝廷一直都沒有在兩地徵稅,也沒有設定總兵,但是叛亂,都是從外省調遣兵馬。現在黃得功和劉良佐忽然統帥兵馬進入,立刻就引起了議論。
難道遼東之後,朝廷要在西南用兵了?
議論紛紛,但具體用意,只有內閣軍機處,以及馬士英這個雲貴總督自己知道。
……
四月下旬。
福建水師提督鄭森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
盤踞臺灣的荷蘭人大吃一驚,在這之前,他們還心存僥倖,以為大明不敢強來,但想不到,大明船艦居然真的出現在臺灣外海了。
臺灣總督揆一請求談判。
鄭森卻不準,只令他們限期投降。
時間到了,但荷蘭人卻是不降。
三日後,利用海水漲潮,鄭森率軍在臺南登陸,攻打普羅民遮城,隨後,福建水師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其軍艦赫克特號,又在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步兵。其後的戰役中,明軍連連取勝,成功攻下普羅民遮城,隨即包圍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據點熱蘭遮城。
眼見明軍不可抵擋,而援兵遲遲不敢來。揆一選擇投降。
七月,揆一率軍向大明投降。
臺灣,正式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