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金州(第2/3頁)
章節報錯
“李倧心志不定,兩次叛我大明,負恩寡德,已經不配為朝鮮之王,當另立新王!”
“只是李倧久為朝鮮王,國內多有擁躉,要廢他,並不是太容易。”
“不難,只要大明給林慶元、沈器長等人支援,由他們出面,請李倧退位,順理成章,合乎天理。”
“但我朝慣例,從不插手朝鮮內政……”
“不錯。自朝鮮開國以來,大明從不干涉朝鮮王的承襲,但是長幼有序,名正言順,我大明就會冊立,但經過此次教訓,此策非改不可,關鍵時刻,關鍵時期,對於朝鮮王的廢立,我大明必須得有明確的態度,不然長久下去,必為小邦所輕視!”
商議到此,策略也就定下了,而李倧的命運也就決定了。
大明支援廢除李倧的王位。
至於後續誰為朝鮮王,大明不但擁有最後的決斷權,而且在事前事中就要參與,以選出一個真正對大明有利的朝鮮王。
其實就大明來說,朝鮮王是否英明?是否賢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的朝鮮王必須毫無保留、徹徹底底的執行大明對遼東建虜的戰略,這也是大明冊立朝鮮王的第一考慮。
如果金州沒有戰事,那麼朝鮮王的選擇和冊立,當然應該是由朝鮮事務大臣高鬥樞直接負責,
但現在金州有戰事,朝鮮王的廢立,又不能拖延,需的快刀斬亂麻,不然支援李倧的殘餘如果鬧起事來,說不得又會是一場動盪。因此最後議定,由禮部侍郎楊汝成即刻親往朝鮮,實行內閣軍機的計劃,廢李倧,考察朝鮮王室,從中選出可任之人,上報朝廷,以作最後的決斷。
聖諭傳出,楊汝成領命,立刻動身,坐船從秦皇島出發,過旅順,往朝鮮而去。
至於孫定遼等一干被擒獲的漢軍旗將領,隆武帝最後決斷,給他們一次自新的機會,准予他們戴罪立功,在軍前使用,但是有功,不吝賞賜,但如果三心二意,依然對建虜抱有幻想,那沒有什麼可說的,一律兩罪並罰,從重從嚴!
……
說到准許孫定遼投降,就不得不說另一件事。
在仁川港之戰中,旅順水師提督鄭森將投降的幾個漢軍旗騎兵全部斬殺。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一直都知道鄭森性子剛烈,嫉惡如仇,對於變節者,歷來都是狂風暴雨,毫不客氣,當初施琅只是逃離,並沒有實際降清,但鄭森聽聞訊息之後,就暴跳如雷的將施琅全家全部斬殺,最終逼的尚在猶豫的施琅投降了建虜。
今日鄭森如此處置投降的漢軍旗,老實說,朱慈烺並不是太意外。
鄭森此舉,不符合朝廷收降漢軍旗、動搖漢軍旗和建虜關係的攻心之策。
如果投降亦是死,那漢軍旗以後怕是沒人投降了。
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朱慈烺能理解鄭森的想法,但對鄭森的做法,卻不認同,攻城攻心為上,雖然漢軍旗數典忘祖,助紂為虐,著實可惡,但為了平定遼東的大局,還是要竭盡可能的拉攏他們。
這不是個人的好惡,而是一個當權者,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國家最大的利益,不得不的選擇。
如果是個人,朱慈烺會對鄭森豎大拇指,但作為朝廷的水師提督,他則以為,鄭森太過意氣用事,是不合格的。
為此,他已經寫了書信,傳與鄭森,委婉的勸說。
只希望鄭森能聽從,虛心成長,目光遠大,敞開胸懷,成為一個更合格的統帥。
……
“報!”
這時,腳步聲急促,於海急匆匆地奔了進來,手中捧著剛剛送到的緊急軍報。
朱慈烺急忙接過,看完之後,臉色微微一變,隨即,他將軍報遞給首輔蔣德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