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明只所以開放邊貿,或者是睜隻眼閉隻眼,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邊關各處缺少戰馬,即便是朝廷嚴令,但各處將官,為了獲取戰馬和實際利益,也會對商人網開一面,甚至是求著商人,以求換回戰馬。

也就是說,斷絕邊貿,其實是雙方忍耐力和痛苦值的比較。

相比較而言,只是缺少戰馬的大明,原本是應該佔據上風的,但為難的是,因為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的興起,為了掃平內亂,大明朝廷對戰馬的需求猛增,因此,蒙古人才能用此做要挾。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不止是因為去年和前年兩次建虜兩次入塞,大明透過勝利,繳獲到了一定數量的戰馬,緩解了馬荒,更因為這一次大明朝廷意志堅定。

新君隆武帝繼位,對邊貿禁絕之策,非常欣慰,要各地繼續堅持。

……

而除了整肅邊關紀律,梁以璋還一直暗中和察哈爾林格爾部保持聯絡,從林格爾部獲取情報,得悉蒙古各部的動態和真實情況,繼而為大明防禦蒙古做出準備。

因此,朱慈烺密召他到京師,參與這一次軍機會議。

梁以璋向陛下和幾位軍機大臣,稟報現在蒙古草原的情況。

去年到今年,宣府大同一帶戰事不斷,烽火連連,因為邊貿斷絕,蒙古人得不到所需的糧食布匹和藥材,於是接二連三的興起戰事,攻擊大明,想要掠奪所需的貨物,但在宣大總督張國維的調派,宣府總兵周遇吉和京營協防閻應元的堅守之下,蒙古人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只在大明官軍力量較為薄弱的大同地區,有一些突破,但杯水車薪,根本抵不上他們的巨大消耗。

當然了,大明的損失也是不小的,朱慈烺回京平亂之後,第一道軍令,就是又調集了三千精武營和兩千善柳營,急赴宣府、密雲、薊州,加強長城各處的防守。

“陛下,自我大明封鎖邊貿以來,蒙古哈喇慎、喀喇沁、浩齊特各部,糧食醫藥,各種物品皆是困難,去冬又有大雪,凍死牲畜無數,現在雖然剛是八月,但蒙古各部對去年的慘狀心有餘悸,早早就開始準備了,他們不甘心失敗,連續向我宣府薊州等地發動侵擾,試圖搶掠我大明,但在我大明將士的英勇堅守之下,從薊州宣府到大同,蒙古人所得有限,只要現在的情勢保持不變,等到了冬天,大雪降臨,蒙古人就會更加困難。”

“原本,在建虜的拉攏之下,蒙古大小部落的首領,是很頑固的,但隨著建虜一連兩次入塞失敗,蒙古人跟著建虜,不但沒有所獲,反而損兵折將,建虜對蒙古人的支援,也不及以往,各個蒙古王公雖然連連派人到瀋陽求救,但建虜能發給他們的糧食布匹醫藥卻極其有限,這讓他們十分不滿,他們對建虜的忠心,已經是大不如前了。”

“恰逢陛下登基,內外連連大勝,宣府大同牢不可破,建虜卻顯出頹敗,蒙古各部旗主的心思,已經悄然發生了逆轉,臣以為,此時加大分化、綏靖的力度,宣揚我大明仁德,令蒙古人俯首,去了建虜這條臂膀,正是合適!”

梁以璋報告。

眾臣靜寂,但眼神中卻都閃過一絲興奮。

兩年邊貿禁絕,現在說起來,不過一句話,但能做到,卻實在不容易,而大明對建虜和蒙古人的結盟,一直都束手無策,又或者是無法實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蒙古人和建虜越綁越緊,現在,兩年的封禁,去冬的大雪,邊關將士的浴血奮戰,終於是為大明贏來了這一絲絲地曙光。

這時,負責保密、軍機處的專職內監於海走出,將手中一式八份,封面皆寫著機密的小冊子,呈送到隆武帝以及諸位軍機大臣的手中。

這是李邦華領銜、劉永祚方一藻袁樞等人參與,李紀澤等人執筆,參謀司初步制定的幾套蒙古方案,供陛下和軍機大臣們甄選。

翻開冊子第一頁。

“遵陛下旨意,我大明對蒙古戰略,分為近,中,遠。”

“近期目標,是離間建虜和蒙古人的關係,即便不能降服,也要令蒙古人保持中立,如此,宣府大同等地的戰事,就可以緩解,建虜再從這些地點入塞。我大明提前也能得到情報。”

“中期目標,恢復太祖高皇帝設立的大寧、開平、東勝三衛,將長城防線向前推進,壓制蒙古人,將建虜和蒙古人分割,解除長城危機,令建虜蒙古人無法再擾亂長城和京師,就如洪武、永樂之時一樣。”

“遠期。將蒙古納入大明版圖,改土歸流。”

雖然有冊子,但參謀司李紀澤還是站起,就著地圖,和梁以璋兩人,同時進行講解。

眾人都聽的仔細。

御座上的朱慈烺閉上眼睛,也細細傾聽。腦子裡卻是閃過很多過往……

對於蒙古人的防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做的最好的,不止派徐達藍玉等明將不聽的北征,給北元以打擊,更深知僅靠一條單薄的長城是無法擋住蒙古人快速機動的騎兵的,於是在遵化以北一百里,先後設立大寧、開平、東勝等三個塞外軍衛,將沙漠到長城的這段空白區域牢牢控制。

大寧、開平、東勝三衛相互連線,三大軍鎮互為犄角,作為戰略縱深,這等於在長城之外,大明又多了一道防禦體系,蒙古人要攻進攻大明,非拿了這三衛不可,朱元璋接著又把寧王分封到了大寧,再一次加強塞外三位的實力,巔峰時期,寧王麾下兵馬有七八萬人之多,且都是塞外遊騎的精兵悍將,實是大明北方的堅強防線。

但使三衛在,寧王在,大明朝的歷史,也許就不會像今日這般悲催了,。

可惜的是,靖難之役後,取得天下的成祖朱棣,擔心分封在大寧的寧王效仿自己,也來了一個靖難之役,於是就將寧王遷到了保定府,後又遷到江西,大寧衛所管轄的所有衛所一併內遷或者撤銷。就這樣,從洪武到永樂經營了十二載、為大明北方定海神針的大寧都司被放棄,十幾萬人進入長城之內。

而大寧衛空出的地盤,很快就被蒙古人佔領。

如此,明朝北方的長城防線正面暴露在了蒙古人的面前,他們隨時都可以長驅直下,騷擾大明。這也是後來的土木堡之變、甚至是大明滅亡的一個根子原因……

感謝“吻之印大鵬”的打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