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識人之術(第2/2頁)
章節報錯
已經是夕陽西下時,落日的餘暉撒滿了大地。文官武將跪在馬前,盔甲官服在夕陽下泛著不同的光澤。就如同這個帝國龐大的文臣武將系統,如果不加整頓,就也會和這夕陽一樣,日落西沉,再不回返。
“讓諸位久等了,都快起來吧。”
朱慈烺翻身下馬,滿臉微笑的親自攙扶。
丁啟睿等人都是受寵若驚,用眼角的餘光偷覷太子的面容,但卻也不敢多看。
兩個文臣也就罷了,朱慈烺只是朝他們微微一笑,等到左良玉和虎大威時,朱慈烺卻是仔細觀察。就像史書記載的那樣,左良玉是一個紅臉長身的漢子,有一把漂亮的大鬍鬚,目光冷靜,滿臉滄桑,即使面對他這個皇太子,也沒有顯露出太多的激動之色,顯然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然他卻不識字,日常文書都需要幕僚念給他聽,看起來,一個人有沒有謀略,跟讀書多少並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天賦或許更重要。
“崑山將軍快起,久仰將軍之名,今日總算是得見了。”朱慈烺笑。
左良玉字崑山,上級長官稱部屬的宇,表示親切和客氣。
左良玉終於是動容了,能得太子殿下這一句話,那是多大的榮寵啊,再有城府的人,也是要激動了,何況面對太子的誇讚都不激動,太子豈不是要懷疑他的忠心?因此不論真假,他都必須激動。
左良玉激動的又要下跪“殿下謬讚,臣愧不敢當。”
朱慈烺連忙扶住他“崑山將軍不必大禮。”轉頭對後說道“若谷先生,你當日提攜崑山將軍,怕是也沒有想到,崑山將軍會有今日之成績吧?”
聽到“若谷”兩字,左良玉吃了一驚,急忙抬頭向太子身後看去,只見一名身材瘦高,鬚髮斑白的老者從太子的幕僚群中走了出來,向太子拱手行禮。
不但左良玉,丁啟睿和楊文嶽也都看到了,丁啟睿忍不住失聲道“侯司農?”
原來是前戶部尚書,因為軍糧舞弊案被撤職下獄的侯恂侯若谷!
戶部尚書別號大司農。
侯恂是侯方域的父親,照太子和侯方域的約定,只要侯方域燒了歸德的糧,太子就負責營救侯恂出獄,侯方域做到了,太子當然不能食言,臨出京前,他向父皇請命。崇禎帝正在興頭上,對兒子的請求無不準予,而且他也明白兒子請赦侯恂、激勵左良玉的用意,於是准奏,侯恂得以出獄。不過崇禎帝並沒有赦免侯恂之罪,只准他到太子軍中戴罪立功這還是崇禎的帝王之術,雖放了侯恂,但還是繫了一根繩,一旦侯恂不能有所表現,崇禎帝一怒之下,說不定又會將侯恂下獄。
最初之時,朱慈烺只是禮節性的接見侯恂,不想一番交談之下,他赫然發現,侯恂實乃是一個有大才的人,睿智豁達,說話不急不躁,對大明內外的局勢,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史書記載,侯恂實乃是明末少有的一名伯樂,從左良玉、袁崇煥、尤世威都是他從基層發現、並且向朝廷推薦的人才。
但其本人在軍略上並沒有過人的才能,朱慈烺讀史信史,對侯恂並沒有太重視,幾次交談之後方才發現,自己差點被史書所誤。
細想也不奇怪,侯恂崇禎九年入獄,一直到崇禎十五年下半年方才出獄,被朝廷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丁啟睿督師中原軍務,然朱仙鎮之敗後,官軍元氣大傷,已經不可能在中原有什麼作為,加上糧草嚴重不足,侯恂最後沒有能解圍開封,完全在情理之中。而侯恂在獄中的六年,正是流賊從弱小到強大的關鍵時期,如果侯恂不是在獄中,而是在某一處的督撫任上,說不定會為朝廷多發掘一些人才呢。
於是朱慈烺開始稱呼侯恂為“若谷先生”,想著以侯恂之才,擔任一方督撫是沒有問題的。只等開封之戰結束,就可以為他安排。
因為侯恂出獄的訊息並沒有詔告天下,侯恂又隱在一群幕僚之中,眾人的精力都集中在太子身上,因此沒有人發現侯恂,若非太子忽然點出,怕就是進了城,眾人也不會發現。
“侯大人!”
見到侯恂,左良玉臉色漲紅,一下就激動了,他抱拳單膝向侯恂跪下。
朱慈烺仔細觀察他,心知他不是在作偽,由此可知,左良玉雖然桀驁跋扈,但對提拔自己的侯恂,還是有相當真情的。
“不敢,老夫現在是戴罪之身,受不得崑山將軍的大禮!”侯恂急忙閃躲。
六年的詔獄生活,在侯恂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人更瘦,也更加衰老,不過精神尚好,特別是和太子幾次詳談,太子尊稱他為“先生”之後,他好像是看到了希望,整個人越發矍鑠。今日見到自己的老部下,也是自己最大政治資本的左良玉,深諳官場之道的侯恂絲毫不敢託大,做出一名罪臣應有的表態。
朱慈烺讚道“崑山將軍不忘提攜之恩,果然是秉性忠義。若谷先生不必客氣,崑山將軍也不必大禮。若谷先生雖然戴罪,但只要解了開封之圍,本宮必上書朝廷,起用若谷先生為督撫。”
“謝殿下。良玉就是粉身碎骨,也必剿滅開封的流賊!”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面對自己的恩公,面對太子,左良玉慷慨激昂,發誓一般的說。
丁啟睿楊文嶽齊聲讚許。
朱慈烺也是微笑起用侯恂的第一個用意,基本已經達到了。有代天出征的名義,有侯恂在軍中,又有九千精武營的震懾,歷史上,左良玉畏戰怯戰,悄悄帶兵撤退的事情,百分百不會再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