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之中,忽然有一個淳厚的聲音說道:“陛下,事關重大,何不將太子殿下招來一問?太子殿下整飭京營頗有章法,老臣深為佩服,就算不能領兵,請他談一下開封戰局也是好的。”

卻是左都御史李邦華。

李邦華雖剛到朝中,但聲望足夠,不論東林黨還是非東林黨,都對他非常尊敬,連內閣四臣都不敢小覷他。

朝堂靜了下來。

是啊,討論這麼多,當事人還沒有出現呢,或者太子根本不願意帶兵出京也不一定呢。

首輔周延儒側目看了一眼李邦華,別人不知道,他心裡可清楚的很,今日凌義渠和吳甡分明就是被太子授意,太子想要開封領軍的意圖已經是昭然若揭,現在太子不在場,眼前是一個僵持局面,一旦太子到了,以太子如簧的巧舌,怕是誰也擋不住了,所以李邦華的發言看似中允,實則卻是偏向太子。

李邦華難道也變成太子黨了嗎?

周延儒心頭微動,不過和大多數朝臣反對太子親征不同,他心裡卻是贊同的,因為如果太子不親征,他這個內閣首輔怕就得硬著頭皮“上陣”了,兩項比較,他倒寧願將太子推到前線。

御座上的崇禎點頭:“宣太子!”

詔令傳到城外大校場時,朱慈烺正在和張家玉、佟定方密議。

開封之戰就在眼前,參謀司已經列出了兩個計劃草案,不過朱慈烺並不是太滿意,三大參謀雖然經驗豐富,經歷戰陣眾多,但卻過於謹慎,缺乏一點出其不意的匪氣。李自成已經勢大,再用官軍過去的老招數恐怕很難擊敗他,所以必須有一些奇招。

張家玉雖然文人出身,不過對於軍略卻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加上小將佟定方,三人一番秘議,朱慈烺心中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接了詔令,朱慈烺對張家玉道:“你去參謀司,將剛才所討論的事宜,一一講給他們,令他們盡力完善。時間不多了,請他們一定要抓緊!”

“臣明白!”張家玉抱拳。

等太子上馬急匆匆走了,他慢慢直起身,遠望太子離去的身影,眼睛裡都是感慨。

誰能想到,剛剛十五歲的太子竟如此聰慧?

剛才探討開封之戰時,太子提出的一些建議,點出的一些問題,很多都是他想都沒有想過,看起來很微小,但其實卻是攸關全域性的大問題,令他不由不佩服。

他一向自傲,但太子卻讓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有一隊軍士經過,向張家玉行禮:“張練使。”

張家玉威嚴的點頭,心中卻有些苦惱,因為他雖然是鴛鴦陣的練使,太子也給了他相當的權力,不論何人,但敢違抗他的操練,他都可以按律處置,不過漸漸他卻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他怎麼強硬處置,士卒們看向他的目光裡,都沒有多少的畏懼。

兵不怕將,上了戰場,面對生死關頭就無法彈壓。這是為將的大忌啊。

張家玉當然明白原因所在,不是因為他文人身份,而是因為他長了一張白淨帥氣,像女人的臉。

張家玉算是明白,為什麼宋代名將衛青要在臉上罩一副面具了。

他在乎的並不是軍士們不畏懼他,而是擔心自己做不出功績,沒有足夠的底氣為袁督師洗刷清白!

想到袁督師,他鼻子微微有點酸。

整理了一下情緒,快步向參謀司走去……

————感謝碎腦錘、轉只彎、鐵血名工的打賞。餘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