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大軍出征(第1/2頁)
章節報錯
兵部右侍郎吳甡、駙馬都尉鞏永固、東宮典璽田守信、武襄左衛指揮使宗俊泰、練使張家玉、中軍官佟定方、還有參謀司的幾大參謀,一眾文武,浩浩蕩蕩,隨行左右,簇擁著朱慈烺向城門而去。
在京的所有勳貴、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當太子上馬離開時,所有人都是躬身行禮。
等太子遠去後,眾人直起身來,表情各不相同,有人期待,有人憂慮,更有人懷著不可叵測的心意……
此次太子親征,在田弘遇的表率作用之下,各家勳貴不得不有所表示,一千兩千的捐了有五萬兩銀子,其中彰武伯楊崇猷最為大方,只他一家就捐出了五千兩,比侯爺國公捐得都還要多,眾人都驚訝,不明白楊崇猷為何如此大方?私下有人傳言,說楊崇猷的侄子楊軒在京營軍中為千總,此次捐銀,是太子透過楊軒而授意的,楊崇猷明著捐了五千兩,但其實當天就又拉回去了,完全就是演了一場戲。
對這種傳言,彰武伯楊崇猷一笑了之,並不辯解。
祭臺之上,崇禎帝目送兒子離開,哪怕兒子的身影已經變成了一個小點,混入到了千軍萬馬之後,他卻依然踮著腳,伸著脖子,遲遲不肯收回目光……在太子面前,他是一個堅強的父親,在臣子面前,他是一個威嚴的君王,但此時獨自一人站在祭臺之上,遠望兒子離開的身影,他內心的孤獨和脆弱,終於是忍不住的表露出來。
不知不覺中,崇禎帝的淚水已經打溼了眼眶……
大軍出征,從承天門到西北角的德勝門,沿街兩行已經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當京營大軍邁著整齊的步伐,從街道上鏗鏘而過時,有百姓們齊聲高喊:“陛下萬歲!京營威武……”
朱慈烺由五百武襄左衛護衛,緊隨在三千營之後,不過他卻沒有走德勝門,而是徑自從正陽門出城。在正陽門外,一支特殊的部隊正在等候他的檢閱,那就是由五城兵馬司百戶孟文龍率領的工兵部隊。
原本,朱慈烺興修北郊水利只是為了增加灌溉率,同時也是為數萬災民開一條活路,不想這兩個多月下來,他發現孟文龍頗有點能力,將水利工程現場治理的井井有條,原本一窩蜂的災民也懂得了一些軍中的紀律。而大軍在外,需要相當的民夫,尤其修築工事挖掘壕溝之類的工作,基本都是民夫承擔,與其使用毫無組織的民夫,倒不如使用這些在北郊水利已經積攢了相當經驗的民工,因此朱慈烺令孟文龍從七千民工中選出一千精壯,成立了一支專門的工兵部隊,隨大軍前往開封。
至於北郊水利,由剩下的六千民工繼續完成。
此時一千民工穿著統一的服裝,扛著鐵鍬鋤鎬,揹著鋪蓋卷,在正陽門列成一個整齊的隊伍,還扯了一面大旗,上面寫了一個“工”字。
在北郊為民工時,他們只能吃飽飯,沒有一分工錢,現在變成工兵,隨大軍出征,每人每月可領一兩五錢的軍餉。其間的差別可謂是天上地下,雖然隨軍出征有很大的風險,但想到每月一兩五錢的銀子,民工們的心氣還是很高的。
孟文龍帶著五十名原五城兵馬司的兵丁站在隊伍的最前列,等候太子檢閱。
朱慈烺縱馬來去,環視一圈,很是滿意,一揮手:“出發吧!”
“得令!”
孟文龍翻身上馬,率領工兵營開拔。
工兵營將和左柳營一起行動,不為征戰,只為部隊挖掘工事。
除了工兵營,在正陽門外等候太子,為太子壯行的還有湯若望、畢懋康,宋應星,薄鈺。此外,東宮詹事府的屬官在少詹事項煜和左庶子馬世奇的帶領下,列成兩行,也來為太子壯行。
對於太子領兵出征,馬世奇是極為反對的,昨天有清流糾集了在京的一些士子舉人,在宮門前跪拜,請求皇帝收回成命。馬世奇就是其中一員,不過聖意堅決,他們也沒有辦法。今日太子出征,馬世奇心底裡是不想來的,但身為太子屬官,他不能不來,此時見到太子,他一句話不說,只是板著臉行禮。
對於大多數官員反對他親征的心情,朱慈烺很是瞭解,同時也很是不在意。
文官反對國本涉險的心理,不能說完全不對。
不過如今情勢下,他這個大明太子如果不涉險,開封之敗怕就是無可挽回啊。各中道理,他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文官們執意捂著耳朵,他也沒有辦法。
朱慈烺在正陽門外最後一個見到的人是葡萄牙商人曾德昭。
三個月前,朱慈烺和他簽了購買歐洲板甲的合同,交貨日期定在了明年,不過其中五百具的樣品要在五月初交付,曾德昭緊趕慢趕,將澳門和印度果阿的存量板甲搜刮一空,終於是湊夠了五百具,然後透過海運,幾乎是掐著時間送到了天津,又連夜運到北京,正趕上太子殿下帶兵出征。
檢查過板甲質量,朱慈烺表示滿意,隨即將板甲全部裝車,運往軍中。板甲是新式物件,大明將士還不會穿戴,且板甲也容易毀損,因此曾德昭派了五個澳門匠人隨軍。
一起安排妥當,朱慈烺率軍離開。
“祝太子殿下馬到成功,早日得勝歸來!”
聲聲祝福之中,朱慈烺回頭再望一眼正陽門,望一眼巍峨的城牆,這大明的帝都,心情不由就澎湃了起來,三個多月的努力,一百多天的艱辛,大明的成敗,就在此行了。又看隨在身邊的文武,遠望大道上向南而行的齊整大軍,心中豪氣頓生,忍不住吟詩一首:“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一甩馬鞭:“走!”
馬蹄滾滾,踏起的煙塵淹沒了眾人的眼目,再睜開眼時,太子身影早已不見……
廣寧。
自從天啟二年明軍戰敗,王化貞與熊廷弼退保山海關之後,廣寧就成了建虜的地盤,廣寧地理位置重要,與遼西比鄰的蒙古各部要想和明朝聯絡,非透過廣寧不可。建虜奪得廣寧,等於是切斷了遼西蒙古部落和大明朝的聯絡,此後各部落倒向建虜,跟此有莫大的關係。
關寧曾經是大明重鎮,現在亦是建虜在遼西最重要的軍事堡壘。
為防諜,漢人是不能進入廣寧城的。
但建虜又不能不和漢人做生意,於是便在廣寧城西二十里之處劃出了一個名叫“王家集”的市鎮,專門供山西商人在此歇腳做生意。每年夏秋之際,就會有大批山西商隊趕著騾馬而來,和建虜蒙古人在王家集交易,十幾年下來,王家集從一個不過百人的小村莊變成了兩千多人的大市鎮,交易繁忙時,王家集的人口甚至會超過五千人。
王家集最大最有名的貨號叫貿昌盛。
貿昌盛專門經營皮貨人參,背後有建虜貴族入股,幾乎完全壟斷了王家集的皮貨生意。
老闆姓佟,五十多歲,是第一批削髮易服的漢人,雖然背叛了祖宗,不過佟老闆的商業信譽那卻是遠近皆知的,只要和他做生意的人,不管是貨還是銀子,他都是童叟無欺,曾經有一個山西商人在他店裡遺落了一百兩金子,那商人以為肯定是要不回來了,畢竟一次生意就是一年,不想來年再來王家集,一百兩金子和包裹原封不動的還放在貿昌盛的櫃檯裡。明知裡面是金子,佟老闆居然動都沒有動過。
由此,佟老闆的名聲更是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