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很滿意。

見朱慈烺臉上露出笑容,跟在他身後的褚憲章微微鬆了一口氣。

趙宏英卻很是平靜,不喜不憂。

就像朱慈烺預測的那樣,趙宏英果然是一個只做不說的角色。

不過還是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重量太大,太笨重了,前後兩塊鐵板,加起來五十多斤,如果配上護肩鐵甲和護脖鐵甲,再戴上一頂笠盔,一個士兵盔甲的負荷量超過七十斤,這不是一般士兵能承受的。

第二,代價太高,耗時太多,兩塊鐵板五十斤,但卻足足耗費了六十斤鐵,原因很簡單,這兩塊鐵板是匠人們一錘一錘鍛打出來的,鍛打之中,火星四濺,飛濺出去的全都是鐵,更不用說,三十名最好的工匠鍛打了六天才打造出兩副,這樣的工作效率要供給大明朝的軍隊,根本不可能。

按成本計算,打造一副板甲,是兩副鐵鱗甲的時間和代價。

而且嚴格意義上講,眼前這兩件板甲,跟歐洲板甲並不是一回事,不論防護力、材質、工藝水平、還是人體工學,都比正宗的歐洲板甲差了很多。

“不錯,很好。”

但朱慈烺還是很欣慰,萬事開頭難,工匠們能做出成品已經不容易了,他不敢要求太多。將工匠們聚集到一起,賞賜了他們之後,朱慈烺提出了幾點改善意見。

第一,板甲能不能再薄一點?同時代的歐洲板甲都在4MM左右,有些內側的非要害部位只有2MM,精巧又貼身。建虜的火器並不強大,明軍主要是防箭,因此板甲的厚度可以稍微再壓縮一點。厚度減了,份量自然也能輕一些。

第二,鐵板可以再縮小一點,除了胸前的要害部位,其他部位都可以放棄,以此減輕板甲的重量。

第三,每次捶打多少下,要做一個科學的統計,從中找出打造板甲最合適的鍛打數。

第四,板甲是試驗品,從今日起,除了十名最優秀的工匠繼續打造板甲之外,其他工匠恢復原來的本職,仍然打造鐵鱗甲。在板甲不能推廣之前,鐵鱗甲仍然是大明軍隊的根本。

後面三個不是問題,但把板甲打的再薄一點,工匠們卻是面露難色,8MM已經極致了,再薄再輕現階段他們還沒有那樣的技術實力,這一點朱慈烺也是知道的,不過他還是要提出要求。

技術進步很多時候都是被逼出來的,兵仗局的工匠是大明最好的,大明鐵質或許沒有歐洲好,但就不信工匠技藝也不如歐洲。

除了板甲,朱慈烺另一個構想盔甲廠也做出了實物。

那就是鐵面罩。

精銳的建虜白甲兵特別喜歡射人面目,俗稱“射臉箭”,從大淩河到松山,很多盔甲齊全的大明將士都是被建虜一箭射中面目而死的,如果能打造出如歐洲板甲那樣的鐵面罩,用時放下,不用時抬起,就能防備建虜的射臉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