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兵部不但沒罪,反而有功!”這時一人站了出來,對著崇禎奏稟。

眾人一看,原來是兵部右侍郎吳甡。

崇禎面無表情,但眼睛裡卻閃過一絲欣慰,點頭:“講。”

吳甡道:“當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犯境荊州,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得到訊息後的劉備,棄新野不守,急急撤往江夏,撤退的過程中,百姓們扶老攜幼的跟隨,到當陽之時,跟隨劉備的荊州百姓居然高達十萬人。身邊的人都勸劉備不可攜帶百姓,因為這會拖延行軍的速度,被曹操所追上。但劉備依舊堅持要攜民渡江。果然,劉備被曹操追上了,若不是趙雲死戰,張飛斷後,劉備死在當陽坡也不是不可能。”

“劉備敗了,但沒有人恥笑劉備的愚蠢,反而稱讚他的仁義,當陽雖然敗了,但劉備的仁義卻也因此名揚天下,也因為仁義,劉備才能成就他蜀中的霸業。在劉備看來,新野十萬之城,不如跟隨他的十萬百姓,新野可以棄,但百姓不能棄。杏山塔山被建虜兵鋒直指,城小力微,朝廷又無法提供足夠的援兵,一旦被建虜所圍,必然是城破人亡,兩地的百姓無一人能存活。當年劉備尚且知道棄城守百姓,難道今天我大明,竟沒有當年劉備的見識嗎?”

吳甡說的慷慨激昂,說到最後,微微有點激動。

朝堂上鴉雀無聲。

那些攻擊陳新甲的清流,有點啞口無言。

吳牲繼續道:“從杏山塔山兩地撤軍是明智之舉,不但救了兩地的百姓,也避免了兩城一旦被圍,朝廷千里救援的窘境,因此臣以為,兵部不但無罪,反而有功!”

“吳侍郎此言差矣,若是為百姓,可以令百姓撤退,邊軍為什麼也撤退?”

跳出來反駁吳甡的是戶部郎中王宏祚。

“那你覺得,杏山塔山可以守嗎?”吳甡冷冷問。

“當然可以守!杏山塔山尚有六千兵,如何不能守?”王宏祚激動的道:“杏山塔山不戰而退,寧遠山海關是不是也要有樣學樣呢?吳侍郎身為兵部右侍郎,不思運籌帷幄,守衛國土,反而畏敵如虎,有此侍郎,兵部棄城棄地,也就不奇怪了。”

“你……”

吳甡雖有謀略,但口舌卻差一些,被王宏祚一反駁,竟然有些面紅耳赤。

見吳甡啞口無言,王宏祚頗為得意,向崇禎拱手:“陛下,陳新甲棄城棄地,罪不可赦,兵部右侍郎吳甡和他是一丘之貉,兩人狼狽為奸,誤國誤民,不懲處二人,恐難掩天下悠悠之眾口。”

“臣附議。”

“臣附議。”

又有兩個清流站了出來。

不過只有他們三人。

其他朝臣都是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