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風水之說(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過也有點小遺憾……”朱慈烺收起笑容。
“請殿下示下。”焦勖和趙仲緊張起來。
“鎮虜廠太小了,難堪使用,不知道你們是否想過擴建呢?。”朱慈烺正色道。
擴建?焦勖和趙仲相互一看,都是吃驚,用詢問的目光看向工部尚書魏藻德。
擴建建虜廠是大事,他們兩個小吏可做不了主。再者太子殿下的問話是什麼意思,他們兩人也捉不準。
魏藻德也是吃驚,心想擴建鎮虜廠?是陛下的意思嗎?不,不可能的,連現在場子的開銷朝廷都支撐不下了,拿什麼來擴建?不是陛下,那就是太子的個人意思了,但這麼大的事情,太子怎麼事先也不跟我這個工部尚書商量一下,就冒然在眾人面前說起?是臨時起意。還是沒把我當在眼裡啊,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此對焦勖趙仲的探詢目光假裝沒看見,只低頭推敲太子話中的意思。
尚書大人沒反應,焦勖只好自己回答,拱手道:“殿下,鎮虜廠的產能並不缺乏,甚至是綽綽有餘,如果朝廷急需用炮,只要錢糧鐵料充足,我鎮虜廠的產能翻一倍不是問題。”
鎮虜廠的設計原本是兩班倒,二十四小時不停火的,最初的兩年也的確是這樣生產的,但近幾年朝廷財政困難,撥下的銀子一年比一年少,鐵料煤炭供應不上,因此鎮虜廠只白天開火,到了晚上整個廠區就沒有人了。
朱慈烺搖頭:“你們誤會我的意思了,本宮所說的擴建,並非要擴建鎮虜廠的產能,而是想要合理利用這塊地方。”
聽太子這麼說,眾人就更是疑惑了,連湯若望就瞪起了藍眼睛,想著聰睿的太子殿下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大明火炮和火槍分別由鎮虜廠和兵仗局的火器廠製造,在本宮看來,這不止是浪費,而且無法取長補短。火炮和火槍雖然大小不一,製造方法不同,但其原理卻有很多相通之處,將兩廠合併在一處,不但可以整合資源,還能加倍提高產能。需要火槍了,鑄炮工匠可以生產火槍,反之需要火炮了,火槍工匠也可以生產火炮,兩廠工匠還可以切磋技藝,揚長避短,如此可有事半功倍之效。”朱慈烺解釋。
聽到此,眾人算是明白太子的意思了,同時卻也更是吃驚了。
朝廷做事,歷來都是先吹風,透透訊息,上上下下都知道了,沒什麼人反對了,才會開始執行,但聽太子的意思,好像完全沒有吹風的意思,也沒有徵詢眾人意見的意思,立馬就要開幹了難道是有聖命?即便如此,怕也不能這麼著急啊,畢竟兩廠牽涉利益眾多,兵部工部還有內廷司禮監,哪一個都不是輕易能擺平的部門……
眾人吃驚的表情朱慈烺都看在眼前,但卻並不在意,轉對褚憲章:“今日兵仗局的褚公公正好在這裡,你們三人商量一下,看需要多少銀子,多長時間,能把兵仗局的火器廠搬過來
焦勖和趙仲是吃驚,褚憲章則是震驚。
內廷有二十四衙門,共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十二監是: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每個部門都是祖制,都不是輕易能動的。
火器廠是兵仗局下的兵工廠之一,從成祖文皇帝時代,就是如此,鎮虜廠則是崇禎六年新建立的,名義上屬於工部的,而工部屬於外廷,內廷外廷涇渭分明,如果要把兩廠合併在一起,那不就亂了嗎?
褚憲章額頭上的冷汗,刷的一下就冒出來了。
這件事,不但他做不了主,恐怕連司禮監王之心公公也不敢輕易決定,非得請示聖上不可。
像是看出了褚憲章的為難,朱慈烺給他寬心:“王公公那邊,本宮會派人去打招呼,你不用擔心,再者,兩廠雖然合併在一處,但隸屬不變,兵器廠仍歸兵仗局,只不過本宮給他換了一個新廠區而已。”
朱慈烺為什麼這麼著急?無他,只因為崇禎十七年就在兩年後,決定帝國命運的開封之戰就在三個月後,而火器是戰場勝敗的關鍵,只有全力開動鎮虜廠和火器廠,造出更多更好的火器,並將之裝備到部隊中,才有可能逆轉歷史,哪怕明知有點冒進,他也不願放慢行進的腳步。至於崇禎帝和朝臣那邊可能的非議,他想過了,鎮虜廠名義上規工部管轄,但其實是獨立的,將鎮虜廠和火器廠合在一處生產,並不妨礙外廷,崇禎帝那邊他也想好了解釋的理由,那就是兩廠合併在一起能幫朝廷省銀子。
聽到此言,褚憲章微微地鬆了一口氣,如果只是換廠區,不動祖制,那問題就不算太大。不過搬遷仍不是一件小事,他心中仍有很多疑問和惶恐,但太子殿下的話已經說的這麼直接,他不能拒絕,再者,說不定太子是有聖命呢。只能躬身向朱慈烺拱手行禮:“奴婢明白了。”心中卻想,一會回宮還是要找王公公彙報,如何行事,還要請王公公定奪。
太子點點頭,目光看向焦勖和趙仲。
焦趙兩人相互一望,又看一眼工部尚書魏藻德,見魏藻德依舊面無表情,兩人也只好拱手:“臣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