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焦勖趙仲(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水力鼓風機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很早,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杜詩出任南陽太守,大力發展農業,他發現人們在鑄造農具時,用人力或馬力鼓動風箱冶鑄,耗時費力卻事倍功半。而南陽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於是經過一番研究,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水排,也就是最初的一種水力鼓風機。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明朝時,水力鼓風機已經非常完善了。
金水河從炮廠邊流過,一直流到紫禁城前成為護城河,所以水力不是問題。
有水力鼓風機,就可以有水力鍛錘機,透過水力鍛錘提高鍛造強度,就能得到能夠製造板甲的精鐵,有了板甲,我大明盔甲不如建虜盔甲,無法對軍士提供有效保護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
如果改成水力鑽孔機,那麼,斑鳩銃槍管鑽孔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解釋一下,火槍槍管的製作,大致分四個步驟,卷,接,鑽,打。即:鐵條打扁成片、折彎、中間加圓柱嵌條、打圓了裹緊、鍛打焊接、抽去嵌條、矯正、鑽孔、熱處理。
其中鑽孔尤為重要,因為打成的槍管內壁是粗糙的,不打磨光滑,也就是所謂的“鑽孔”,子彈在槍管裡摩擦力太大,就會發生炸膛。一般來說,一個熟練的工匠用鋼鑽手工鑽管,一天只能鑽幾寸,一根槍管鑽下來,最少需要十天。在制槍過程中,鑽孔是最耗時最費力的一個步驟,如果能換成水力,那就事半功倍了……快速、大規模的生產鳥銃就不再是問題。
朱慈烺想了很多,思想飄的很遠,以至於那位穿著青袍的六品官員為他講解了什麼,他都沒有聽見。
直到官員說到“射程”,他才收回心思,專心聽講。
“殿下,這是我們鎮虜廠新造的一門紅夷大炮,重兩千斤,射程1500步。”青袍官員摸著剛剛製造完成的一門紅夷大炮,臉上滿滿地都是自豪。
“不錯。”
朱慈烺點頭,這門紅夷鑄造精良,炮身光滑,一點都不比西洋進口的紅夷大炮差。
青袍官員滔滔不絕,從火炮鑄造過程,效能,一直到如何操作,都講的頭頭是道。
朱慈烺心中一動:“你叫什麼?”
“回殿下,臣工部主事焦勖。”青袍官員恭謹回答。
焦勖?
朱慈烺想起來了。
明末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火器著作,名字叫《火攻挈要》,是由湯若望授,焦勖和趙仲纂訂完成,成書出版的時間是崇禎十六年,也就是明年,因為提前穿越而來,所以《火攻挈要》還沒有編纂完成,焦勖和趙仲的名字也還沒有被天下人知道。
朱慈烺笑了,轉頭看湯若望:“神父,焦勖是你的學生吧?”
湯若望搖頭,很認真的說:“我們都是上帝的信徒。”
“誰是趙仲?”朱慈烺看陪同的那群官員。
“臣趙仲參見殿下。”
趙仲也是一名青袍官員,看樣子官職和焦勖差不多,都是工部主事。
崇禎要湯若望鑄炮時,提過一個要求,那就是要將技術傳授給工部“軍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