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七 禁令(第2/2頁)
章節報錯
“朕之所以把你調到南康城,是見了你以前的一個摺子。”
皇帝從御案上拿起了一個奏章,隨手翻開說道:“去年你給戶部上了一個奏章,建議開放海禁,朕當時就覺得甚是有理。這幾日翻開來看,更覺可行,此番召你入京,就是想聽你詳細和朕說一說實行的方略。”
畢綏南終於知道皇帝讓自己入京的原因,這才安下了心。
大衍立國之時,曾與外洋交易了幾十年。直到海匪猖獗之後,才不得已下了海禁的律令。
然而海上貿易一本萬利,海禁無異於以湯止沸。
即便朝廷有了海禁,仍有無數商家冒著被海匪劫持的危險,屢次出海做交易。
慶陽府下屬七縣,有一鄰水縣緊鄰著海面,於是慶陽也成了走私貨物出海的出路之一。
畢綏南在慶陽做了這麼多年的父母官,對海上貿易的利潤早已摸透,聽皇帝問起,便詳細分析起了海上貿易的利潤。
“海外之夷,有東洋、大西洋之夷,其國土貧瘠,既不能養蠶,更不能燒製瓷器。我大衍物產豐富,西洋垂涎已久,尤以絲綢、瓷器為甚。”
“只慶陽一地,每年走私出去的絲綢不下數十萬匹,獲利百萬兩之巨。若是由官府來經營,江南十府,每年至少可增千萬稅收。”
皇帝聽到這個數字,頓時眼前一亮,若是照畢綏南的說法,那一旦開放海禁,朝廷的收入可是要大大增加。
不過他隨即想到,畢綏南身為知府,對走私的內情知道的如此清楚,遂黑著臉道:“大膽畢綏南!你身為地方官,居然敢放任商戶違揹我大衍禁令,該當何罪!”
畢綏南不慌不忙答道:“陛下,並非臣放任不管,而是臣無從管起。”
皇帝冷哼了一聲,說道:“你和朕說明白一些!”
“臣剛到任時,有人向臣舉報,說是鄰水縣有兩艘商船裝滿綢緞準備出海,臣當即就在碼頭查扣了下來。”
“然而就在當晚,藩臺衙門派人給臣送去了通行的文書,說那兩艘船是省裡送出去的貨物,臣萬般無奈,只得予以放行。”
“正興十三年,臣接到總督署的公文,說是南康的海軍護送一批緊要的貨物出海,讓臣小心接遞。”
“正興十五年,臣收到司禮監的急遞,說是有一批絲綢要送到京城,讓臣予以放行。後來據臣打探,這些絲綢全部運往了外洋。”
“正興十七年,海匪的頭子派人找到了臣,說江南的一些富戶買通了他們的人。這些富戶派人盯著碼頭,出海的若不是他們的船,就去給海匪通風報信,讓海匪劫下,以此壟斷出海的線路。”
“就在上個月,因扣押了一車瓷器,還有人找到了臣,請求臣予以放行。”
畢綏南侃侃而談,一樁樁事情說出來,皇帝聽的是心驚肉跳。
不過皇帝靜下心神,又找到了畢綏南話裡的不通之處。
“江南一省,衙門何止成百上千,南康又緊鄰著出海口,海匪的頭子,為何會找上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