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李際遇巡視河東(第1/2頁)
章節報錯
清軍從河北撤回關外,時間已經過去一年半,洪承疇在錦州築起稜堡,建立了防備乾軍進攻關外的防線。
這期間,隨著清軍殖民朝鮮,從唐國購買糧食和物資,清軍已經逐漸在關外站穩了腳跟。
乾朝改革的成功,落在各方眼中,清廷也不例外。
在乾朝召開大會之際,清廷的八旗貴族,也在盛京召開了大會,並起確定了發展冶煉、鑄炮、農業、畜牧業的長遠計劃。
同時繼續在東北推行旗莊制度,將東北的土地分配給各旗,以凝聚各旗人心。
洪承疇遂即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建城計劃,每旗至少封一城,每城賜予大片土地,用以開發東北。
河東,太原城。
清軍撤回關外後,無心經營河東,等清廷頒佈各旗分別建城的政策,駐守河東的各旗,便開始遷徒駐地的百姓,去關外建設自己的旗城。
雖說清廷知道,這會削弱清廷中央的權利,但是為了增強實力,安置各族八旗,激發各旗的熱情,便也只能給各旗放權。
這個策略一出,各旗便熱情高漲的,營造自己的城池,開墾周圍的荒地,增強自身的實力。
在清軍主力撤出河北後,河東的清軍雖然沒撤,但是也沒了經營河東的意思。
這時,在太原城外的原野上,一隊清軍押著百姓,還有搜刮來的物資向北而去。
樹林中,幾個乾軍斥候,看著這一幕,為首一人道:“清軍的心思都在關外,已經沒有心思經營河東了。”
斥候一路過來,只見河東各地,都是十室九空,人口凋敝,清軍已經將大量物資和人口向關外轉移。
看見這樣一副場景,即便只是普通的斥候,也能看出來,乾朝收取河東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同太原周邊的凋敝不同,在唐國控制下的晉西南卻又是另一副景象。
在高歡收復河北,將清軍趕出關外後,給予了李際遇極大的壓力。
為了能夠於高歡對抗,李際遇被迫採納牛金星的建議,在唐國境內推行改革。
因為國情不同,唐國的改革與乾朝大不相同,高歡改革是為了富民強國,而李際遇則是為了鞏固統治。
李際遇要坐穩江山,並不需要所有人都支援他,只需要掌握軍隊即可。
在牛金星的建議下,唐國實行了一切以軍隊優先的改革,用了一年的時間,效仿秦國建立了耕戰制度,以土地封賞有功將士,建立起了土地軍功制。
首先獲得土地的,便是李際遇的嫡系曹營兵,每名士卒至少獲得十五畝土地,使得曹營兵一時歡聲雷動,士氣高漲。
唐國其他各軍,見此也是心急如焚,可望作戰立功,當上地主。
應該說牛金星推行的改革十分有效,大大提高了唐軍計程車氣,也凝聚了軍心。
唐軍將士得了土地,都願意為保護自己的資產而戰,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
李際遇登基後,根基一直不穩,現在軍隊歸心,那麼百姓、士紳和文官對他有意見,也反不了天。
李際遇對改革很滿意,唯一糟心的就是,關中土地貧瘠,李際遇手頭可以用來封賞的土地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