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人心以散(第2/2頁)
章節報錯
驚恐的情緒,在眾人心頭蔓延,北京城頭“噹噹噹”的警鐘聲響起,全城陷入慌亂。
紫禁城,崇禎皇帝登上宮城,向東北薊州方向看去,只見一道道黑煙沖天而起,直衝天際。
崇禎原本以為來的會是李自成,不想清軍居然先一步兵臨城下。
“鳴鐘,召叢集臣議事!”崇禎面沉如水,吩咐身邊太監。
不多時,皇宮中召集百官議事的鐘聲響起,崇禎遂即移步大殿,等待群臣商議對策。
此時城中百官已經得知清軍再次入塞,不過除了極少數官員,心懷憂懼之外,大多數官員本就不關心國事,只等改朝換代,依舊不以為然。
畢竟清軍入塞,不是第一次,每次都是搶了就走,並不是稀奇事。
這時,在大殿內,崇禎皇帝穿著龍袍,坐在龍椅上,百官依著官階站立兩側,卻都是低頭垂首不發一言。
崇禎看著殿上文武百官,心頭便氣,不過還是開口詢可:“諸卿,闖賊據河東,今日建奴又躍邊牆而來,朕該如何應對啊!”
殿下百官鴉雀無聲,大多都低頭看著腳尖,沒有一人說話。
現在唯一的對策,就是南遷,可是沒人願意提出來。
畢竟朝廷欠著俸祿不發,還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以及得罪東南的代價,去提議南遷,除非是赤膽忠心,不顧自身利益的死忠之臣,否則誰願意冒這個風險。
令崇禎感到無比憤怒的場面再次出現,他說的話彷彿是對牛彈琴一般,令他不禁惱怒,“國朝選拔而等為官,爾等就是這樣踐行聖人忠君愛國之言嗎?”
這時人群中,一名大臣聞語,咬牙站了出來,“陛下,自闖賊踰秦入晉,勢已破竹,今建奴又破邊而入,國朝以是危在旦夕。臣以為唯今之計,只有南遷一策。”
崇禎聞語,心頭一喜,視之乃御史李邦華。
兩側大臣,聞語不禁紛紛側目,露出複雜的神情。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崇禎看向眾臣,希望大臣們紛紛勸說。
這時,諫臺官光時亨,立時出列,朗聲反對,“不可!”
他一伸手,走到殿中行禮,“昔日景泰時,也先入寇,徐有貞亦倡此說,朝廷未從,遂能固守卻敵,宗社晏然。今日闖賊尚在河東,建奴尚未兵臨城下,因何棄京師倉惶南奔。臣以為此乃至陛下惡名,棄攝政不顧之言。當年於少保有言,言南遷者當斬,臣以為今日當如是。陛下聖明,必不會棄社稷不顧。”
崇禎聞語,臉頰鼓動,一時無語。
李邦華聽了光時亨之言,將他列為徐有貞一樣的奸臣,又見崇禎不說話,心中已經有退意,但還是爭辯道:“如今國事與景泰年間,不可同日而語,國朝內憂外患,建奴兵鋒旦夕可至城下,若再不南遷悔之晚矣。”
光時亨做為言官的戰鬥力,要遠強於李邦華,他立時就道:“此前建奴五次入寇,數次兵臨城下,而京師穩固。如今建奴剛破邊牆,你就建議陛下南逃,居心何在?”
他將南遷說成南逃,李邦華見殿上無人幫他,皇帝的態度也不明確,不知道崇禎到底想不想走,便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如今京師危難,若朝廷不意南遷,臣願意奉太子,撫軍江南!”
聽到這個建議,不少對崇禎沒有感情,但心裡多少有些在意明朝的大臣,立時就站了出來,“臣等願意隨太子南下,監國南京!”
光時中一聽,當即大聲質可:“奉太子往南,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崇禎聽了這話,內心憤怒異常,百官不讓他這個皇帝去南京,一提讓太子去南京監國,便紛紛支援,至他與何地?
一時間,崇禎不禁勃然大怒,“爾等平日所言忠君愛國,今日國家至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朕分憂,而謀此策!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決議與太子堅守北京,志已定,毋復多言。”
語畢,崇禎憤然起身,遂拂袖離殿,嘆息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
朝臣不可靠,崇禎只能寄希望於外鎮,回到御書房,招來周延儒,高有才商議,希望能夠讓高歡帶兵北上。
~~~~~
(求月票,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