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就在山海關之西,關寧鐵騎一日之內,就可以趕往支援。

不過此時,吳三桂望著烽火,去沒有動作。

遼鎮與清軍交戰十餘年,雙方仇怨極深,不過在交戰過程中,遼鎮也不斷有人被俘虜,然後投降了清軍。

隨著明朝國勢衰微,加上對清戰爭連續失敗,轉投清軍的遼鎮兵將也就越來越多。

現在關寧軍中,隨便找個兵將,幾乎都能在清軍中,找到自己的親戚,包括吳三桂。

早在松錦大戰之後,清軍就透過祖大壽,不斷給吳三桂寫招降書信。

此時,在吳三桂手中,便有一封清軍送來的書信,還是滿清攝政王多爾袞親筆所書,其中有段話,“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

這句話打動了吳三桂,而且他深知,以關寧軍的實力,也擋不住清軍。

這時吳三桂注視著烽火半響,沉聲喝令道:“傳令下去,大軍緊守山海關,沒有我的軍令,誰也不許擅自出擊。”

~~~~~~

北京城,東城。

因為闖軍進佔河東,清軍壓向山海關,北京城已經戒嚴。

雖說眼下局勢危機,但是對於北京城而言,似乎也不算什麼大事。

自打崇禎登基以來,敵軍兵臨城下,北京戒嚴也不是一兩回了,城中軍民早就習慣,也有豐富的應對的經驗。

這次情況比以往要糟糕,可是北京城表面上卻依舊平靜。

現在崇禎與大臣的關係,勢同水火,城內許多官員,都準備開啟大門迎闖王了。

當然,隨著清軍大軍壓境,來的也可能是關外的建奴。

這使得北京城中的官紳,開始出現分化,一部分決定南下,君子不立於危牆,先避避風頭,等局勢明朗,再來做出決定。

另一部分則無所謂,有洪承疇的例子在前,投降滿清對他們而言,也並非不可接受,他們只需要一塊遮羞布,一個說得過去的藉口,就能夠為清軍效力。

此時,在城門處,百姓排隊進出北京城,守門士卒盤查著細作,並藉機搜刮百姓。

從去年阿巴泰入寇,截斷漕運開始,南方諸省就以各種理由,不再向北京運輸賦稅。

現在北京城內,崇禎朝廷窮困潦倒,給京營發餉的錢都沒有,官員也是欠俸兩三年。

前不久,崇禎皇帝提議大臣和勳貴捐餉,幫助朝廷渡過難關,可是卻應者寥寥無幾,國丈周奎甚至黑了皇后兩千兩。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崇禎朝廷滅亡,腐朽的舊官僚和貴族、勳戚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

王朝危亡之際,自己都不肯救自己,難道還指望他人來救?

城門處許久沒得兵餉計程車卒,私設稅卡,收取著賦稅,引得城門處,擁擠了大批進出的百姓和官紳。

此時,一隊官兵正盤剝著,一隊要進城的商隊。

城外人群突然傳來一陣喧譁,緊接著人群中便是一陣騷亂,原本排隊的百姓和商販,開始紛紛驚恐的向前擁擠。

守門的京營兵見此,不禁大怒,“都他孃的好好排隊,不交錢誰也不許進。”

京營士卒在拒馬樁後,組成人牆,阻攔著百姓進城,擁擠的人群中,卻忽然有人驚呼,“烽煙!烽煙!”

“韃子入塞了!”

軍官抬頭一看,目光躍過人群頭頂,只見東北方向的天空,升起一道道黑色的狼煙,守軍對此在熟悉不過,頓時害得臉色慘白,手腳顫抖。

“建奴又入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