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兵工坊宋應星(第2/2頁)
章節報錯
明朝洪武年間,全國鐵產量一千八百餘萬斤左右,河南的產量在七十萬斤左右。
現在河南主要的鐵礦產區,偃師和新安都在高歡的控制下,偃師能冶煉五十萬斤,新安至少也能冶煉三四十萬斤,再加上舞陽那邊能出個十萬斤。
高歡一年能夠獲得一百萬斤鐵,千斤重炮能造一千門,三千斤重炮能造三百多門,勉強能夠滿足農具、兵甲、鐵炮的用鐵了。
畢竟,高歡不可能造一千門炮,一年最多造個二三十門而已。
不過,鳥銃生產的速度,便讓高歡有些不滿意了。
高歡沉聲道:“接下來我們將面對裝備精良的建奴。他們冬季過河,穿著盔甲,再加上棉襖,弓箭無法破甲,刀劍難傷,必須製造出更多精良的火銃。”
清兵前四次入塞,都沒有殺到河南,這使得李巖等人,對於清兵的裝備和戰力,都不是很瞭解。
可是高歡清楚,清軍裝備精良,加上冬季穿得多,弓箭根本射不死他們,火銃也只能很近,才能射穿清軍的衣甲。
李巖對於鳥銃製造,也不是太懂,轉頭問劉鐵匠道:“劉師傅,工坊的匠人也不少,鳥銃的製造速度,為何提不上來?”
“督軍!軍師!”劉鐵匠忙道:“鳥銃製造的關鍵是銃管。現在工匠人雖多,但是能卷銃管和鑽銃管的熟練工匠太少。尤其是鑽銃管,費時費力,稍有不慎,銃管就報廢了,所以速度緩慢!”
高歡皺了皺眉頭,問道:“這鑽銃管的難處在哪裡?”
劉鐵匠道:“火銃質量好壞,關鍵在於銃管內壁,是否光滑筆直,銃壁的厚度,是否均勻。鑽銃管時,工匠必須小心謹慎,力道大小,精神是否集中,都可能造成一根鑽了十天半月的銃管,最終報廢,造成前功盡棄。”
高歡明白過來,鑽銃管全看工匠的手藝,受限制於製造工藝和技術手段,火銃的生產速度快不了。
這時他皺眉思索一陣,忽然看見不遠處的洛水,沉聲道:“給九龍寨兵工坊一個新任務,改進水碓,研製以水力驅動的鑽床,代替人力鑽管。”
要想提高軍械製造的產量,只能提高製造的技術和工藝,利用新的技術,來打造兵器。
水力鍛造的器械,很早就出現了,漢代的水碓與歐洲的水力錘鍛設計原理確實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水輪將水力轉換為機械動能。
只不過一個用於舂米,一個用於鍛錘鐵器,用途不一樣罷了。
劉鐵匠聞語,眼前一亮,不過遂即卻道:“屬下立刻讓他們研製,不過可能趕不上這次大戰了。”
高歡擺擺手,“本督給你們找個幫手!另外,既然火銃產量不足,那兵工坊要全力鍛造長柄斧、短柄斧、狼牙棒、骨朵。十月之前,本督要一萬件!”
劉鐵匠點點頭,“屬下令各個工坊,全力打造。”
高歡微微頷首,又巡視一陣,遂即返回洛陽。
崇禎皇帝下旨,讓高歡起兵勤王,朝廷有求於高歡,便讓高歡有資格給朝廷提條件。
高歡回到書房,遂即提筆寫下一封奏疏,一是訴苦,說自己軍械不足,二是向崇禎皇帝要人,請他講宋應星、宋應升兩兄弟,調到河南來。
現在兩人應該一個在江西,一個在廣州做官,高歡請未必會來,但是朝廷有旨意,兩人應該不會拒絕。
高歡寫完奏疏,遂即吩咐屬下,“將奏疏快馬送去北京!”
親衛點頭行禮,接過奏疏出去,楊彥忽然從外面進來,行禮道:“督軍,福王被接回來了。”
“哦?”高歡歪嘴一笑,站起身來,“召集文武,隨本督迎接福王!”
(求月票,推薦,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