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此也頗感興趣,如果那兩種作物,真耐旱又高產,他考慮在河南,甚至上書朝廷,在北方推廣。

這時高歡與丁啟睿來到附近一片旱地,李武帶人已經調好了溼泥土。

高歡遂即拿起一個打缽機,先在草灰上一杵,然後捅入溼泥土中,再用腳一踩,便出現兩個杯子搬的土脖子。

丁啟睿目光驚異的看著高歡操作著,他從沒見過的農具,不一會兒,高歡便打了幾十個土缽子。

這時高歡拿來一代玉米,蹲下將一粒粒的玉米,按入土缽子中,然後一邊操作,一邊對周圍學習的各村甲長、保長,還有他們帶來的種田能手解說。

“打完缽子,每個缽子放一粒種子,然後用拌過大糞的細土覆蓋薄薄一層,最後鋪上一層麥稈,定期澆水,等種子發芽,苗兒長到三寸,就可以將缽子移植了!”

眾多甲長和老農,都聽得很認真,不敢遺漏任何細節,有經驗的老農,看見高歡的操作,都紛紛稱讚高歡老把式了。

高歡示範幾遍,打了上百個土缽子,然後又教眾人種植番薯。

這個就比較簡單,在地上犁條槽,放些雞鴨糞便,然後將切成塊狀的番薯放在槽中,覆蓋一層土,蓋上茅草,水都不用澆,便完事了。

高歡這邊掩飾完,又看著老農們,按著他的方法,種了幾畝地。

這時,打井處忽然一聲歡呼,“打穿了,打到了!”

高歡聞聲,隨即又對丁啟睿道:“督憲,井打好了!”

丁啟睿滿臉震驚,沒想到高歡真不到半天就打了口井,於是連忙趕過去檢視。

眾人趕來時,手壓水井已經裝上了龍頭。

這手壓水井,並非什麼高技術,部件明朝都能夠打造,龍頭內的墊片,用皮革代替,塑膠水管用鐵管或者竹管子取代,便能勉強造成一個手壓水井。

這時劉鐵匠與學徒們,打下三根木樁,用鐵絲將龍頭固定,便宣告井成了。

丁啟睿皺起眉頭,“這是水井?”

高歡見周圍百姓,也都搖頭不已,懷疑這東西怎麼可能出水。

高歡卻來了興致,讓劉鐵匠給龍頭內加水,他則一手堵住出手口,一手賣力的壓著手柄,不一會兒,便聽井口嘎吱嘎吱的響著,帶著泥沙的井水,就從龍頭中溢位。

“出水了!真出水了!”周圍軍政府的官員,還有圍觀的百姓,頓時一陣驚呼。

高歡遂即鬆開出水口,他每壓一下手柄,便噴出一股井水。

激動的歡呼聲,從周圍響起,丁啟睿大圍震驚,接過把守壓了幾下,井水從渾濁逐漸變得清澈,他喝了一口,居然還是溫的。

“朝陽,你真乃國之棟樑啊!”丁啟睿不禁大聲讚歎,整個人興奮不已,“這太神奇了!”

軍政府的官員也都吃驚,沒人再懷疑,“沒人比我更懂打井”的話語。

高歡卻不太滿意,“氣密性還是不好,出水量不夠,好在不是種水稻,澆澆旱地是足夠了。”

(求月票,推薦,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