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穿越到東漢 第三十八章 楚國(第2/2頁)
章節報錯
“有吾張父在,大漢之無憂矣!”
“臣以為給其官,不如給其一郡屬國,讓其防守邊境,減少朝廷的壓力,他為了保全屬地必會全力以赴。”“
“我們讓其在繁衍生息五年,再命其年年給大漢王朝上貢,他受邊疆蠻夷壓力,想一家獨大都不可能,必會遵守我母朝之定製。”
“大不了在聖旨上,多約定一些納貢的錢糧要求,這樣豈不是相當於年年捐獻百官之所得,我大漢邊疆還能一勞永逸,不用在廢過多的錢糧,國庫也會更加充盈。”
“相信天下百姓都會讚揚皇上的功績,實乃一箭多雕矣!加上他也是出身我大漢子民,必不會有犯上作亂之憂。”
張讓一口氣將其中優劣分析得清清楚楚,信任張讓的漢靈帝不疑有它,便當場表示同意,並約定明日早朝上當朝廷百官議定下來,將何地劃給楚飛為其郡屬之國。
為了讓楚風如願以償,張讓特意點出了朝上幾個人,或許會提出反對意見,讓皇上該如何答對他們,以保證這項聖命能夠順利透過。
翌日,未央宮,早朝。
漢靈帝當著朝上百官,將張讓的提議說了出來。
張讓雖然是宦官出身,但是身列候位,又掌管著內廷,可謂是位高權重。
他平常只需站在皇帝的身邊,用陰鷙的目光俯視一圈,下面多數的官員自然是戰戰兢兢,唯恐烏紗不保。
今天更是如此,他用目光遞向下面群臣中的數人,立刻便有人出列歌頌皇上英明決斷。
有人帶頭之下,其他人又焉能不明其中之意。
原先這一幫竭力反對舉薦楚風的宦官派系,居然搖身一變成了忠實的支持者。
這讓原先的舉薦者們紛紛面面相覷,不明這些人是怎麼了。
不過東漢建國以來數百年,除了開國時期分封的諸王、郡國的屬地外,很少再有後續帝王開此先例。
於是太傅楊賜、尚書令尹勳這些原本的支持者紛,紛調轉槍口反對起來,絲毫不懼宦官張讓居高臨下威脅的目光。
他們只同意舉薦楚風為地方一縣令,並引經據典,甚至不惜頒出祖宗之規例來反對設立郡屬之國。
朝廷上此時因為楚風之事,從初始的唇槍舌劍,繼爾相互指責、甚至辱罵起來。
到最後氣得臉色鐵青的漢靈帝,自然是從心裡偏袒著寵臣張讓,便強習透過這項決議,只是讓大家討論一下該給楚風什麼樣的屬地。
楊賜等人原本也是保護各自在幽州的私利,見皇上主意以定,又不想讓楚風就這麼坐大起來,最起碼還能牽制著公孫贊。
幾名代頭的老臣,幾個眼色相互一遞,便各自心領神會。
於是將皇上原本想將遼東郡做為楚風郡國的打算,硬生生地給改成了樂浪郡。
此郡土地面積較遼東郡差了近一半,人口稀少而貧窮,開墾的田地不足十分之一,加上冬季氣候漫長酷冷,簡直就是個未開化的蠻荒之郡。
就連東北邊的高句麗都不願派兵前來劫掠,因為去上一次就連發兵的錢糧都賺不回來,求人家騷擾都不會理你的地方。
漢靈帝雖然有些為難,但不願太相逼這些老臣,便退而求其次。
他做為和事佬,兩方各讓一步,允許張讓建郡國的提議在前,就由這些老臣們來選擇郡國之地,算是折衷地保護了各自的顏面。
於是分封楚風郡國這件事情在漢靈帝的勸說下,總算是皆大歡喜。
由於郡國之地實在是太差強人意,皇上也有些臉面掛不住。
便在擬定聖旨時,給了楚風一個楚國楚王的稱號,又免去十年上貢的錢糧,不管如何,楚風總算名稱言順地有了自己的地盤。
(書友若覺得還入法眼,請別忘記收藏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