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陳松不止一次來過潼關,可後世的潼關,哪裡有如今的場景?

未進城時,陳松就看到了綿延不絕,氣勢龐大的城牆。

城牆依山勢曲折蜿蜒,如同巨蛇一樣盤在大地上。

東南方向的麒麟山、硯臺山和筆架山,西南囊括鳳凰山和蠍子山,以及潼河入黃河段全都容進了關城。

經過擴建的潼關城城池南高北低,北臨黃河,東、西、北三面城牆高五丈,而南邊的城牆,最高處竟然高達十丈,整個城池周長近六公里。

城牆上時不時還能看到巡邏隊士兵,這些士兵個個衣著鴛鴦戰襖,頭戴范陽笠。

陳松收回目光,感慨道:“潼關西山古藍田,有氣鬱鬱高拄天。雄虹雌霓相結纏,晝夜不散非雲煙。

真是一座雄關啊!”

“以前聽爹說過潼關,只是爹從來不在我們這些人面前多說,我也只是知道潼關。”朱靜安看著窗外的潼關城,開口說道。

“嗐,不說了,有時間了再來逛逛,如今天色已晚,找個休息的地方的。”陳松掀起簾子,衝著李三娃他們喊道:“找個客棧吧,安歇下來。”

“好!”李三娃回了一聲。

在城中轉了又轉,馬車終於停在了一家客棧門前。

這裡距離驛站不遠,是環境最好的一家客棧。

明初,朱元璋對驛站的管理極為嚴格,普通官員如果沒有特許,不準住驛站,如果被發現,處罰非常嚴厲。

如此一來,驛站旁邊誕生了不少的客棧,供官員居住。

停好馬車,陳松帶著眾人走進了客棧。

入夜,陳松坐在房間中間的圓桌旁。

這裡比不上應天府,條件相對艱苦,加上天氣寒冷,朱靜安早早的上了床。

陳松喝著開水,吃著花生米,藉著桌子上的蠟燭,看著一本醫書。

第二天一大早,陳松帶著眾人出發了。

過了潼關,離家就近了。

馬車吱吱呀呀的行走在官道上,陳松坐在車轅上,雙手籠袖,靠著車門,看著前方。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陳松內心的寫照。

距離家鄉越近,陳松的內心就越忐忑。

下了官道,一下子變得顛簸起來,馬車的速度也降到了極點。

從富平縣城一路往北,大約四十多里的路,就到了陳松家鄉。

已經是十一月中旬,天降大雪,道路艱難。

陳松回家沒有通知任何人,所以村裡的人並不知道陳松回來。

等馬車出現在村口時,被幾個出門的百姓撞見,才知道這事。

這幾個村民二話不說,飛快的將這個訊息傳了下去。

還沒等陳松到家,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了陳松回來的訊息。

一時間,百姓們不顧大雪,全都擁擠在了馬車前方。

陳松從車轅上跳下,一臉笑容的喊道:“鄉親們,我回來了!”

“小先生回來了,小先生回來了!”

百姓們歡鬧起來。

可是,雖然歡鬧,但百姓們看向陳松的眼睛中,多了一些懼怕和生疏。

自古民怕官,如今的陳松已經是朝廷大官,和他們已經拉開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