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看來,和商人打交道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就看有沒有好處。

歷史上朱元璋實行海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不賺錢。

倭寇和張、陳的餘孽在沿海肆虐,商品賣不出去,市舶司不僅不賺錢,甚至還賠錢,最後只好實行海禁。

海禁是最省心,最便宜的辦法。

能省錢,朱元璋就辦;不省錢,朱元璋就廢除。

明初,四處用兵,花錢如流水,朱元璋怎麼可能會留一個不賺錢的市舶司?

歸根結底,還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陛下,海上利益巨大,若是利用的好,完全可以支援我朝每年的軍費……”

陳松趁熱打鐵,接著說了起來。

朱元璋皺著眉頭,陳松說的這些話確實讓朱元璋有些心動,可朱元璋不是傻子,僅憑陳松這些話就改變朱元璋的決定,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說的這些話,可有什麼證據?有或者說,你為什麼如此肯定?

且不說,商船出海之後,便被倭奴或者那些賊徒搶奪;若是海外不臣以此為契機,糜亂沿海,該如何?”

朱元璋不動聲色的問道,既沒有表現出渴望,也沒有表現出拒絕。

很早之前,在朱元璋廢除市舶司的時候,也有官員說過同樣的話,只是那個時候中原尚未徹底平定,朱元璋哪裡有心思治理市舶司?

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再提開海的事情了。

更何況,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大臣,以淮西子弟居多,這些人的立身之本本來就不是出海,自然沒有多少熱情。

再說了,江浙之地以前屬於張士誠的勢力範圍,朱元璋和張士誠是死敵,朱元璋防著江浙就像是防賊一樣,怎麼可能會輕易開海?

江浙一帶的百姓,甚至當時居住在泉州一帶的外國商團曾經協助過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和朱元璋爭奪天下,使朱元璋對海上貿易有著很大的成見。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自然而然的認為,百姓就應該種地,不應該胡思亂想。

不僅是朱元璋,朝中那些淮西子弟,也大都和江浙一帶不對付。

人性使然,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以前的仇人過得比自己好。

就算這些人如今權高位重,也是一樣。

“陛下,江浙一帶乃是張賊的老巢,萬萬不可開海。

張士誠雖死,可是他的部眾大多逃離海外,陛下慎重!”

李善長一副憂國憂民,慷慨激昂的對著朱元璋連連大喊。

“是啊,陛下,江浙一帶和我淮西子弟根本就不對付。

要是這裡的人有錢了,誰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麼來。”

“陛下,陳松蠱惑開海,恐和張賊有關,望陛下明察秋毫,法辦陳松。”

“陛下,胡惟庸私通倭寇和張、陳之賊餘孽,此時應當加大海禁之策,不可開海。

陳松小兒鼓吹開海,說不定是胡惟庸的同黨……”

一頂又一頂的大帽子扣在陳松的頭上,這下,大部分官員都站了出來,控訴陳松。

不僅是文官,就連勳貴也有很多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