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最後,姿勢笨拙的陳松。

朱元璋捋著下巴上的鬍子,一臉笑容。

朝拜結束,陳松隨大流走出了謹身殿。

離開謹身殿,陳松來到了之前站著的地方。

朱棣看著走出來的陳松,湊了過來。

“待會會有內侍過來收禮,你就把那個裝著藥丸的錦盒給他就行!”朱棣解釋道。

陳松點點頭,踮起腳尖四處觀瞧。

沒多久,一個大太監帶著幾個小太監搬來幾張桌子來到了旁邊。

這個大太監陳松認識,就是之前找陳松的慶童。

在慶童的旁邊站著幾個穿著公服的官員,他們身上的公服也是青色。

這些人是禮部的官員,是記錄這些臣子送的壽禮。

朱元璋最恨內侍亂權,所以對內侍管教最為嚴格,不允許內侍議政,也不允許內侍識字。

慶童也不認識字,要是認識字,估計早被朱元璋踢出皇宮。

朱元璋的兒子們當然不用去慶童那裡,去的都是這些外臣。

徐達這些勳貴以及前來祝壽的文武們排著隊伍,送上自己的禮單。

在洪武朝當官最難,不管是皇帝還是皇后的壽禮,選擇起來都很難。

送的好了,朱元璋不滿意,會認為官員尸位素餐,貪汙腐敗;送的差了,又說不過去。

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是考驗官員們人情世故的最佳時刻。

陳松排在了中間位置,隨著人群的移動,陳松也來到了慶童前面。

那幾個禮部官員坐在桌子後面,靜靜看著陳松。

“什麼名字,什麼官職,什麼壽禮!”一個官員拿著毛筆,看著陳松。

“陳松,沒有官職,至於壽禮,是這個!”

陳松從懷裡取出了安宮牛黃丸,放在了桌子上。

記錄的禮部官員看了看桌子上的錦盒,又看了看陳松,一臉茫然。

慶童急忙湊了過來,對這幾個禮部官員道:“就按照這樣記錄,不用想太多!”

慶童說著將桌子上的錦盒拿起,看向陳松,“陛下說,你送的禮要在第一時間送到陛下那裡去。

敢問你這壽禮是什麼?”

“我這壽禮是安宮牛黃丸……”陳松又將這番說辭重複了一遍。

慶童將這些話全都牢牢地記在了心裡,然後揣著錦盒朝著謹身殿跑去。

送完禮後,陳松退出了人群,來到了後面朱棣那裡。

“接下來就是酒宴了,我到時候會在大殿中吃,至於你,就留在外面吧!”朱棣解釋道。

陳松沒有覺得什麼,留在外面吃也挺好。

一張張桌子被宮中的太監抬出來,擺放在院子中。

朱棣以及徐達他們這些人因為血緣或者功勞,都在大殿中吃飯,剩下的這些官員只能在大殿外面的院子中用餐。

外面的這些人,陳松一個都不認識,隨便找了一個和自己官服顏色差不多的桌子就塞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