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剿賊(第2/4頁)
章節報錯
陳松在書房當中點著蠟燭,挑燈夜戰。
朱靜安提著一個食盒走了進來,香味從食盒當中飄散出來,讓陳松食指大動。
“夜現在已經這麼深了,早點休息吧,不要在這麼熬夜了,再這樣熬下去對身體可不好,雖然你是個郎中!”
將手中的食盒放在旁邊的桌子上,從裡面端出一碗粥,和幾碟小菜。
陳松端著碗,就這面前的這幾點小菜,舒舒服服的喝著粥。
“有些事情不是我願意就能行的,這是陛下安排下來的差事,最起碼也要趕在明天下午之前,將奏摺送上去,此事事關重大,不能有任何耽擱,你先睡吧!”
喝完粥,陳松將碗又重新放進了食盒。
朱靜安說了一些勸告的話,提著食盒離開。
夜深人靜,陳松將自己的構想全部寫在了奏摺上。
在他的計劃裡,先以直隸為基礎,每個縣設定小學,小學學生,從社學中挑選。
每個府,設定中學,中學生,從小學生中選拔,採取考試製度。
透過的,進入中學學習。
小學學制五年,中學學制五年。
新學學堂會改名大明大學,每年六月中旬,會舉行大考,畢業高中學生都可以進行考試。
能考上的就進入大學學習,考不上的,要麼提前畢業,要麼接著再考。
陳松沒有要求考大學時的此事,所以大機率,凡是考不上的學生都會一直考。
考上大學之後,沒有具體的學習時間,三年起步,上不封頂。
按照正常情況來看,四年基本上都能畢業。
小學五年,中學五年,加上大學四年,這就是十五年的時間。
看上去似乎要比傳統科舉所說的十年寒窗苦讀要多,但仔細算下來,比傳統科舉要好很多。
傳統科舉,基本上是三年一考。
也就是說,考生每三年才有一次機會。
這次考不上,就只能等下次了,就只能再等三年。
考中進士的人,基本上都在三四十歲左右,少年登科之人少之又少,幾乎可以用鳳毛麟角來形容。
能考中進士的人,哪一個不是苦讀十幾年的讀書人?而且,傳統科舉,讀書時間並沒有一個明確限制。
你讀書三四年能考上,那你就只用讀三四年的書,你讀書十幾年二十幾年才能考上,那你就要讀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書。
換算下來,在時間成本上,陳松所創立的這個制度要優於科舉。
參加科舉是有身份要求的,必須是良家子,至於那些賤籍匠戶商戶,根本沒有參加科舉的資格。
陳松創立的這個制度,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影響,只要你是大明人,不管你的身份是什麼,只要願意,都能夠進行學習。
這樣一來,範圍面就要比傳統科舉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