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今天陛下剛剛召見了你,今天還沒有過去,你就到了我這裡來,你是有多麼著急想要見到我!”陳松饒有興致地看著方孝孺。

講真的,陳松確實沒有想到方孝孺能如此迫不及待的來找自己。

按照常理,理學門徒不應該避之三舍嗎?

方孝孺笑道:“陳大人乃朝中俊傑,既然陛下讓在下和陳大人多接觸接觸,那麼在下便斗膽高攀!

而且陳大人聲名在外,能早日見到陳大人便是好事!再說了,陳大人能開創一門學門,對在下來說,也是好事。”

“哦?你不覺得我很討厭嗎?朝中理學之人,可沒幾個待見我的。”陳松問道。

方孝孺道:“都是一些心胸狹隘之徒,陳大人何必在乎?天下學問有那麼多,又不只是理學這一家。我認為,凡是對天下有用的學問都是好的學問,哪裡還有優劣之分?”

“你這話說的,如今朝中能對我說出這種話的人,可沒有幾個。

既然你說你是來找我討教,那你有什麼問題就儘管問吧,我知無不言!”陳松說道。

“既然如此,那在下也就不藏著掖著了!

陳大人設定的稅務督辦總衙門以及工商督辦總衙門確實精妙,我也仔細的研究過。

只是在下還有一些問題想要詢問,我想問一下陳大人,您在設定這兩個衙門的時候,為什麼要設定與之相應的律法?

朝中六部,各部所行使職權皆有定數,可這六部並沒有專門的律法規定所行使的權利,這都是約定俗成的事,所以在下想問一下陳大人,您這樣設定的目的是什麼?”方孝孺看著陳松,一本正經的詢問。

陳松倒是沒有想到方孝孺竟然會這樣詢問,思索了一下之後,說道:“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治理朝政不是別的事情。

可能當權者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就會引起連鎖反應,或許當權者並不在意,但下面的那些官員呢,以及下面的那些百姓呢?

用律法來規定死官員們所行使的權利,如果有一天他們所行使的權利超出了律法的規定,就可以治他們的罪!

這樣一來,也不會出現治不了罪,找不到罪名的情況。”

方孝孺聽得很認真,臉上滿是若有所思的表情。

過了好一會兒,方孝孺開口說道:“陳大人這話,說的確實有道理。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天下萬物,都有其執行的規矩。

朝廷官吏也是一樣,如果不按照規矩來,那麼將不成樣子。朝廷衙門那麼多,還從來沒有過用法律來管控衙門的事情出現。

陳大人的這個辦法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創舉,此法一旦確定下來以後就算有其他的衙門出現,也應仿製陳大人的這個辦法……”

其實方孝孺還有一些話沒有說出口,這些話他不會跟任何人說,因為他知道一旦這些話說出口,就是他喪命之時。

歷史上的方孝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一方面,他是一個非常忠心的官員,對待建文帝的時候忠心耿耿,就算是死也不屈服於朱棣。

可另一方面,他卻提倡法治,這個法治不僅僅侷限於普通老百姓以及官員身上,甚至還要籠罩在皇帝的頭上。

其實方孝孺的某些想法,已經有了君主立憲制的那種感覺。

他雖是理學之人,可卻又是離經叛道之輩。他批判理學那種務虛、空洞無物的行為,提倡“經世”、“務實”,提倡士大夫不應該成天知道貪圖享樂,更應該明曉天下大事,應該以天下百姓為主。

他更是一個反對宗教的急先鋒,提倡無神論,更不相信什麼君權神授的說法。

某種程度上來說,方孝孺的這些想法都還比較先進,如果歷史上的方孝孺沒有死的話,說不定真的還能夠開創一門新的學問。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方孝孺對陳松並不排斥,甚至還非常願意和陳松接觸。

“不知陳大人是如何看待理學的?”

陳松說完話後,方孝儒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陳松正了正臉色,看向方孝儒,“這才是你今天來的主要目的吧,既然你問,那我索性就說了。

理學於前宋發展,流傳至今,已經數百年了。

理學是如今天下的顯學,要是讓我來看的話,理學雖好,但缺點更是不少。”

陳松說到這裡就停了下來,看著方孝孺,想要從他的臉上看出什麼來。

陳松萬萬沒有想到,方孝孺在聽到自己說的這些話的時候,壓根沒有出現任何不悅的表情,甚至還一臉驚喜。

方孝孺的這個反應讓陳松有些納悶兒,畢竟陳松雖然知道方孝孺,可是並不知道方孝孺的那些學問到底是什麼。

方孝孺追問道:“陳大人可否說一下理學的缺點到底有什麼?”

見方孝孺這樣說,陳松也不客氣,直接說道:“理學發展至今,似乎已經停止不前,通篇講的是所謂的天理。

把理說成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這是什麼?這是佛家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