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風格(第2/2頁)
章節報錯
北周與十六國還有北魏的風格相比較,有兩處變化,其一是西魏時期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風格一種為面相渾圓、身體豐壯的風格所取代;
其二就是千佛力面積增大、佛傳、本生故事早先是放在重要位置,即牆中部的位置,現在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頂。
根據時期變化,變相交代北朝晚期佛教藝術傳播方向的改變,也表明中原佛教在逐漸成熟,向四周傳播發展的一個趨勢。
北周當時都是大型本生以及佛法故事連環畫,都是用白壁作為底的,以流暢的線描勾勒國,造型雖然簡單卻是無比生動的。
色彩方面也是屬於清淡雅麗,有的肌膚雖說作立體暈染,能看到西域繪畫的遺風。
可是就整體而論,無論經是外觀形象,還是藝術風格,都已經是漢族傳統繪畫的面貌了。
到了後世唐朝,就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了。
因為唐朝從各個方面來說,已經變得比較成熟穩定了,而且當時的唐朝歷經第二個皇帝太宗皇帝的時候,就有“貞觀之治”一說。
到唐朝的時候,整個世界“閱歷”豐富了,人民生活好些了,有了閒暇,題材也就多了。
有淨土變相、經變故事畫、佛、菩薩等相,以及供養人。
淨土變相的構圖利用建築物的透視,從而造成空間既深且廣的印象,如今這類複雜又豐富的畫面仍然是非常完整的。
對於繪畫藝術發展來說,屬於一重要的突破,向來為後人所摹仿、複製且長久流傳。
經變故事畫以0窟和335窟中的影象為代表,其上的內容豐富而且多變,場面以及情節真實而有趣。
繪畫以及雕刻的佛、菩薩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術中是一重要的創造。
相較於前面幾個時期,唐朝所呈現出來的像,他們的動作、神情更加多樣化。
甚至開始出現坐、立、行走、飛翔中的生動姿態,美輪美奐。
喚靈被迫陪同看過一次電影,當時兔毛筆特別神秘,只言不會坑他,出於好奇跟著看了一遍。
是現代人拍的電影,主演是鄭少秋和林青霞,電影的名字叫《蜀山》。
裡面的女主讓喚靈印象深刻,一開始兔毛筆還當喚靈‘色迷心竅’,後來才發現還真是。
不過兩人理解的色不一樣,喚靈當時是見到女主與壁畫的飛天,等造型一樣,從而被迷住了的。
時人愛丹青,壁畫中菩薩的形象,又正好是唐代美術中的理想與現實成功結合的重要範例。
每個時代壁畫,都有供養人,唐朝的也不例外,壁畫上面精心描繪了供養人上層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
130窟裡講的是盛唐時期樂庭瑰和他的妻子王氏,兩人的供養像乃是優秀的代表作。同樣有名的,還有《張議潮夫婦的出行圖》。
到後世提起敦煌石窟,第一反應想到的都是唐朝留下來的東西。
為什麼呢?
因為唐朝以前的,沒有唐朝興盛,而隨著歷史的遊走,到後世又走向了末落。
所以提起壁畫,首先就想到的是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