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需要讓信眾前赴後繼的到來,又虔誠的信任,所以,在洞窟裡繪製了大量的故事畫。

就像看書學習一樣的道理,一天兩天沒有什麼顯示出來,但是時間一長,就會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走在街上見到特別有書卷氣息的人,這就是長期浸淫的結果,並不是能夠偽裝的,即時能夠裝一時,也裝不了一世。

故事畫也是一樣的,利用故事情節吸引人們的注意,在觀看故事的同時,也在接受上面的內容,無知無覺的就受到了一場無形的教育。

能夠讓人一直看下去,畫面好看以外,故事的情節尤其重要。

就好比你畫了一個天仙,但是永遠是一個動作,那麼看時間久了,沒什麼新意的情況下,也就不覺得美了。

相反的,如果你畫了一個天仙下凡,那麼他(她)下來在哪裡落腳呢,之後又要做什麼呢,是不是就在我們身邊呢?

急需要知道下文,就會想要一直看下去,直到所以的壁畫看完,還意猶未盡,兀自回味。

如同現在有個網路閱文,旗下有不少的app,其中一個叫起點的,最是引人注意。

因為裡面有許多好的作品,都是螢幕後面一個個作者的心血結晶,叫人流連忘返。

每逢創新又跌宕起伏的,總是令人拍手叫好,而換瓶不換酒的,基本上是引起了許多人觀感疲勞。

出於好奇近一年來,喚靈趴起點app上面看過不少,有讓他熱血沸騰的,也有令他毛骨悚然的等等,種類繁多。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前來,留下無盡的嘆息、讚歎、遺憾,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而敦煌壁畫上面的故事畫,內容極其豐富,情節動人。且生活氣息濃郁的緣故,對人類的吸引力更大,極其的誘人,非常有魅力。

敦煌壁畫的故事按主要的內容,大概可分出六個類別來。

其一的故事講的是佛傳故事,主要就是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

佛傳故事裡其中許多都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以及民間傳說。

佛教徒經過若干個世紀的加工修飾,都附會在釋迦牟尼的身上。

多是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在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作橫卷式六條列,用順序式結構繪製,共87個畫面。

壁畫上面講述了釋迦牟尼從出生至出家,這中間的全部情節。

這樣的作畫屬於長篇鉅製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乃是罕見的。

其二的故事畫指的是本生故事畫,也講的是與釋迦牟尼有關的事。

講的是他生前的各種善行,比如什麼“因果報應在”、“苦修行善”一類的。

這也是敦煌壁畫早期時候,廣泛流行的一種壁畫題材。

比如“薩捶那捨身飼虎”、“屍毗五割肉救鴿”、“九色鹿捨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

這些故事都打著宗教的烙印,但是也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其三講的是因緣際會故事畫,主要內容是說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與釋迦牟尼度化眾生。

和前者的故事相比,前者指的釋迦牟尼生前故事,後者指的是前世與今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