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章 邀請皇帝上車(第1/2頁)
章節報錯
方便快捷,能裝貨能拉人,這就是優勢!
1810年,火車先驅喬治.斯蒂芬孫他開始製造蒸汽機車。
1817年,當斯蒂芬孫決定他主持修建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上完全用蒸汽機車承擔運輸一條完全靠蒸汽機運輸的鐵路線,從此火車開始奔騰在人類的歷史舞臺。
1814年,一個名叫德里維斯克的英國礦山技師,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這種車因為當時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們都叫它“火車”,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早期的火車只有一至三節車廂,後來隨著發展才有了更多的車廂。
而最初火車的時速,僅僅才每小時八公里而已!
而秦軒採用的燃料方式,是使用燒煤。
時速更是達到了每小時六十公里,已經和如今慢車的速度相當了。
雖然比起高鐵來也就比老黃牛拉破車要好一點。
可是在如今這個時代來說,絕對是質的飛躍!
或許在初始的時候,戰馬都能夠追得上火車。
但如果拉上幾百噸貨物的話,戰馬別追火車,恐怕連跑都跑不動!
而且火車勝在持久。
只要不停的新增煤炭,就能夠一直有動力運作。
以均勻的速度連續跑上好幾天!
這一點,是戰馬絕對不能做到的。
秦軒當初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時常都會看到傳信計程車兵什麼一口氣跑了八百里,連戰馬都跑死了幾匹。
要是換成直達火車的話,絕對要快多了。
而且還不會因為一直快速奔跑而讓戰馬累死!
更何況造出火車,送信只是附帶的。
有了便捷的火車,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解決秦國步軍運動力不足的問題。
之前進攻草原,讓秦軒提心吊膽。
就是因為步軍方陣靠著雙腿行軍,速度比起騎兵來相對緩慢。
一旦深入草原,單是在行軍路上就需要大量的時間。
而時間越長,所消耗的糧草也就越多。
萬一超出了預計的時間,導致糧草耗盡,大軍就不攻自破了。
有了火車,就能源源不斷把大軍快速投送到需要去的地方。
撤離的時候,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撤離。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快速運送糧草,和大軍所需要的軍械。
要知道,草原泥土鬆軟可不比大秦境內。
一些大型的軍械,根本就沒有辦法運輸過去。
就如同巨大的攻城車和投石車。
雖然都是木質的,但高度達到了十米!
尤其是把人送上城頭的攻城車,那就更重了!
在草原上推著走,恐怕要不了多久就會陷入泥地裡。
要是遇上下雨,情況就更加的惡劣了!
有了火車的鐵路,就能完美的解決運輸問題。
雖然想要從長城修建一條深入草原的鐵路費時費力,甚至會死很多人!
根據後世的記載,1869年橫貫大陸鐵路的完工,是19世紀重要的建設成就的標誌。
這條太平洋中央鐵路在建設高潮時,華人勞工佔到90%,約9000人1865年底到1866年初,接連5個月的暴風雪使雪崩頻繁發生,有時候整個營地的華工都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