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猶豫,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道理,大家都懂。

雖然此次議和不是深入敵營,而是選擇了兩軍對持之處。

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也能立刻撤離。

身後安排的大軍也能及時接應。

就風險來說,自然是比相國之前深入敵營的舉動要小得多。

但是

能升到東越軍最高統帥的,自然不會只是知道打仗的莽夫。

對於廟堂中的爭鬥,也是深諳此道。

主帥眉頭緊鎖,抬頭深深看了對方一眼。

心裡透著疑惑。

讓自己也參加議和,到底是秦軍的主意,還是對方假借秦軍的名義而為之呢?

畢竟,就算和談達成了協議。

東越國作為弱勢求和的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否則,秦軍為何退兵?

而且從此以後,東越將會成為大秦的附屬國。

在這個時代,倒是不會激起底層百姓不滿倒。

對於東越國的言論,都是掌握在文臣一方手裡。

相國作為文臣之首,自然不會讓下面的人四處散播。

除非有人想要將其扳倒,才會在民間傳播各種謠言,然後藉助民心讓其無法再立足!

當然,在這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單靠民心還還不夠的。

還需要權貴暗中推動,最後在廟堂之上給予沉重一擊!

如果換了以往,相國倒是不擔心會有人使壞。

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那就難說了。

即便不平息民憤,也要讓東越王出口氣吧!

本來是高高在上的一國之主,東越國最大的人。

現在倒好,成了秦國的附屬。

在地位上,和以前已經不一樣了!

將來秦國隨便派個大臣來,東越國上上下下就得小心討好。

連高高在上的東越王也不敢得罪!

如此落差,心裡沒有怨氣才怪了。

只要有人造勢,東越王趁此機會把相國殺掉,除了發洩心中怨憤,還能平息民怨。

一舉兩得的事情。

這也是相國拼命結交,想要討好那位大秦權貴的原因。

只要能讓那位大秦上將軍成為靠山,將來即便所有人都針對他,也不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