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就有大臣提出問題,“賑災,防疫,宋大人說得簡單。請問宋大人,上百萬人口的災民,朝廷拿什麼來賑災?又拿什麼來防疫?請問宋大人,如今你們戶部還有多少存糧?這些糧食能夠吃多長時間?糧食吃完了以後又該怎麼辦?”

宋子期輕飄飄地瞥顏吏部尚書。質問宋子期的正是吏部尚書。

宋子期從衣袖裡掏出一份奏摺,“陛下,關於如何賑災,如何防疫,微臣已經想出了辦法。具體條陳,請陛下過目。”

“快,快,將宋愛卿的條陳呈上來。”

劉小七領命,疾步來到宋子期面前,看也沒看宋子期一眼,直接從宋子期的手中接過條陳,然後又回到元康帝身邊,將條陳交給元康帝。

元康帝急切地看起來,看到宋子期列出來的一條條解決辦法,元康帝的臉色連連變幻。

在場的大臣紛紛側目,都想知道宋子期到底在奏摺裡面寫了什麼。

宋子期故作高冷,連一個字都沒有吐露。

元康帝看完了條陳,長出了一口氣。他需要時間消化一下。實在是因為宋子期的辦法前所未見,也不知道到底行不行。

元康帝命劉小七將宋子期的奏摺交給內閣大佬們傳閱,他想先聽聽大家的意見。

內閣大佬們看完了條陳,也都面面相覷,感到不可思議。

用後世的話說,宋子期的辦法實在是太超前了。

宋子期的賑災方案,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就是貸!詳細一點說,就是以朝廷信用背書,以戶部一年錢糧收入作為抵押,從商戶手上貸糧,貸藥。

朝廷同商戶簽訂協議,以正常利率從大糧商手中貸糧。約定明後兩年,戶部用銀錢以及糧食償還本金和利息。至於價格,則是目前市面價的的六折。

藥材也是同樣的辦法。

元康帝直覺這個主意很好,從商戶手上拿糧,拿藥,還可以不用先給錢。等明後兩年朝廷有錢了再償還。

元康帝詢問內閣大佬的意思。

內閣大佬則說,需要將宋子期的辦法拿給大家討論。

於是元康帝命令劉小七,面對所有朝臣高聲大念宋子期的條陳。

劉小七花了點時間,唸完了條陳上的內容。直到這個時候,朝臣們才知道宋子期的解決辦法究竟是怎麼回事。

頓時,朝臣們議論紛紛,早朝變成了菜市場。有人反對,有人支援,有人則在觀方向,準備哪邊強就靠向那邊。

朝臣們議論紛紛,卻難以形成定論。這種事情以前從來沒做過,大家都說不好這麼做到底好不好。

說好處,那是明顯的,不用朝廷出錢就能賑災,大家的工作都輕鬆了許多。

說壞處,連賑災都需要商戶們出力,那要朝廷來做什麼?屆時朝廷還有威信可言嗎?皇帝還有威信可言嗎?他們這些當官的在百姓心裡面還有威信可言嗎?

如果什麼事情都讓商戶做了,那是不是意味著老百姓可以不需要朝廷?

一個個的問題丟擲來,直接砸在宋子期的頭上。

宋子期卻淡定得很。等到大家都商量完了,宋子期才又站出來說道:“陛下,微臣的方案,最最重要的就是‘信用’二字。商戶守信用,賑災就能圓滿完成,老百姓也會滿意。

朝廷守信用,老百姓才會感激朝廷,切實的感受到朝廷是將老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商戶也會對朝廷充滿信心,不用擔心朝廷賴賬。

當下一次朝廷賑災,需要商戶出錢出力幫助的時候,商戶們才會慷慨解囊,全力配合朝廷賑災。總而言之,大家都遵守信用,這個方案才得以實施。眼前的難關也能順利度過。”

宋子期話音一落,朝臣們又開始議論紛紛。

有人擔心商戶不守信用,用發黴變質的糧食來賑災。同時也有人擔心朝廷沒辦法遵守合約,最後會失信於商戶。如此一來,朝廷將威信大失,以後沒有人會相信朝廷的任何政策。

早朝吵成了菜市場,大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總之,誰都無法說服對方。

最後還是元康帝出面終結了這場沒有結果的爭吵。

元康帝問朝臣,有誰能夠拿出比宋大人更好的賑災方案?如果拿不出來,那麼就採用宋大人的方案,以戶部一年的收入做抵押,同商戶合作。

元康帝的問題一丟擲來,所有人都啞口無言。

上百萬的災民,任何人面對這個數字都屏住了呼吸。沒有人敢拍胸脯說,自己想出的辦法能夠徹底解決這些災民的問題。

災民問題,一個處理不好,就會演變成為亂民,流民,甚至是流寇。任何官員在面對災民問題的時候,都會變得格外慎重。沒有人敢大包大攬,將災民問題輕描淡寫。更沒人敢在元康帝面前做出任何承諾。

任何承諾都有掉腦袋的危險,最好還是做個牆頭草,兩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