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第二梯隊的,可稱之為“外姓元老派”。

他們有的一開始就跟著曹老闆創業,有的是半途加入,是曹老闆事業發展前期加入的那批骨幹,但他們不姓曹或者夏侯。

代表人物便是李典、樂進、于禁等武將,以及荀彧叔侄、程昱、滿寵等文臣。

而屬於第三梯隊的,可稱之為“降將派”。

這裡面就有張遼、徐晃、賈詡,以及本來應該投降過曹氏的關羽。

在曹氏派系劃分雖然不是那麼明顯,但是畢竟存在,所以可以明顯的看出,張遼徐晃以及本來應該存在的關羽之間關係就不錯。

而李典于禁樂進也常常被分派到一起。

文臣之中,荀彧叔侄與郭嘉程昱等互相推薦進入曹氏,關係極深,後來的賈詡雖位列五大謀士之一,卻無論如何也榮不進那四人圈子。

雖然算不上排擠,但賈詡肯定不被那四人高看。

於是聰明的賈詡也很知趣,只要一下值就回到家裡,絕不跟人應酬。

他正是認為自己非曹老闆的舊臣,卻受到曹老闆重用,怕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

這也就是張遼與李典矛盾的由來。

雙方不是一個圈子,根本融不到一起去。

可是這樣的情況,人老成精的曹老闆難道不知道?

當然是知道的。

可是曹老闆卻非要把兩人同時安排在合肥駐守,這裡不得不佩服曹老闆的管理藝術。

張遼、李典都是屬於“明白人”,遇到共同敵人就會一致對外。

同時因為雙方又有矛盾,大家在打仗的時候便會高度集中精神,避免被對方私底下告狀。

如今李典心胸還算比較寬廣,要去告狀還跟張遼說了一聲,並沒有私底下告黑狀。

李典的書信被快馬日夜兼程送往了鄴城。

……

此時的鄴城熱鬧非凡,天下許多以前不受待見的文人士子云集於此,準備看看曹氏如何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員。

大漢四百年來都是薦舉為官,如今曹操要一改這項制度,大家都感覺新鮮。

於此同時,曹操卻在整頓兵馬。

赤壁之敗之後,數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曹氏軍馬也變得捉襟見肘。

不過好在曹氏控制的地盤夠大,治下的百姓夠多,曹操想要招兵還是很輕鬆的,只不過要透過訓練才能上戰場。

此時曹操與當初在官渡戰敗的袁紹一模一樣,無時無刻都在想著糾結大軍,前去報赤壁一箭之仇。

只不過曹操不是袁紹,袁紹好大喜功,非要擊敗曹操報仇不可。

而曹操比較務實,報不報仇倒在其次,他現在擔心的是南郡戰場、合肥戰場以及西北的馬超韓遂。

這一日,曹仁的戰報送來。

曹操在書房內緊張的開啟,掃視了一眼,隨即便對眼前的文臣武將展顏大笑。

“孤就知道,子文出馬必定能解南郡之圍,沒想到他未費一兵一卒,便已逼退了周瑜,有他在荊襄,孤無憂矣。”

說著,把曹仁的書信遞給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