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二公子劉琮,則是劉表跟本地豪族蔡氏聯姻之後所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派。

所以劉琮雖然年幼,但是蔡瑁乃是他的親舅舅,他自然得到了本地豪族勢力的強力支援。

而另一方面,大公子劉琦跟荊襄本地人沒有任何關係,作為外來者,只有劉備這等外來勢力支援,根本無法與實力強大的荊襄土著抗衡。

但劉琦又是長兄,應當名正言順的被立為世子,所以蔡夫人甚至動過想要直接除掉劉琦這個絆腳石的念頭。

劉琦覺察到繼母的不軌,在荊襄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求到同為外來者的劉備頭上。

是諸葛亮為劉琦分析了一下,以劉琦現有的實力,想要繼承荊州牧是不可能的,而且留在劉表身邊極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所以不如早早的離開荊襄,去往外地鎮守,如此還能掌握部分兵權。

這便是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的道理。

當時劉琦又問諸葛亮,應當去哪裡鎮守,諸葛亮給劉琦選了江夏郡的夏口,並且告訴劉琦,無論如何都要去那裡。

劉琦當時並不明白,荊襄有九個郡,數十個縣,他想要逃出去避禍,去任何一個郡縣鎮守都可以。

去一個沒有外敵的郡縣,豈不是更能苟延殘喘,還可以暗中發展勢力?

卻不知道為什麼,諸葛亮非要讓他去夏口。

要知道江夏郡直面江東孫氏,孫權父子做夢都想拿下江夏,他去夏口豈不很危險?

可是諸葛亮卻告訴他,只有去夏口,蔡氏宗族才肯放他前去。

他也沒有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

後來他跪到父親面前面前哭訴,說要主動去夏口鎮守,劉表聽了心裡也很不好受。

這個兒子身體本來就不好,在荊襄雖然貴為大公子,但是所有劉琮的擁躉都把這個兒子視為眼中釘,故而兒子的日子必然很不好過。

眼前這情形,他就算想立這個兒子為世子,沒有人支援,到時只會害了對方。

所以兒子主動提出外出鎮守,相當於主動放棄了世子之位,離開這權利的漩渦,倒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可是兒子主動要去夏口鎮守,劉表聽了卻也於心不忍。

夏口那是什麼地方?

那裡隨時面對戰爭,劉琦根本就不是個打仗的料,去夏口那不就是找死麼?

可是事情卻出乎了劉表和劉琦意料之外,也應驗了諸葛亮的判斷。

那一眾荊襄本地豪族之中,也並非沒有智力卓絕之輩,他們知道劉琦雖然勢弱,但也並非全無支持者,只要劉琦到了任何一個地方,手下有了直屬軍將,將來劉表一死,那便是個不安定因素。

要知道,此前袁紹把長子分封出去,袁紹死後導致兄弟反目,被曹操趁虛而入的教訓還近在眼前呢。

所以荊襄豪族們自然不可能放劉琦去別的地方,他們甚至慫恿蔡瑁以及蔡夫人早做決斷,趁早把劉琦給除掉,以絕後患。

可是劉琦主動提出去往夏口,荊襄豪族勢力倒是覺得,這也不是個壞事。

說到底夏口是荊州的門戶,這相當於劉琦主動提出去給荊州看守大門,那有什麼不同意的?

所以一眾支援劉琮的土著勢力倒開始主動勸說劉表,趕緊讓劉琦去江夏。

如此,劉琦暗歎諸葛先生神算的同時,趕緊離開了襄陽,逃出了生天。

如今劉琦屯駐夏口,手下軍兵雖然不多,但至少也有一萬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