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夏選擇春季出兵草原,有幾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當然是因為此時匈奴馬瘦。冬天的時候,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面臨飢餓和嚴寒,中原王朝卻可以在這個時候用儲存的糧食養馬練兵。

等到開春的時候,中原開春早,戰馬甚至可以吃上第一茬青草後,再帶著一冬天養起來的膘肥體壯的身體就馱著騎兵北伐,而此時的草原,剛剛化凍,人馬都挨冷受凍了一整個冬天,瘦弱疲乏。

秣馬厲兵中的秣馬就是指為戰馬養的膘肥體壯。

雙方此時交戰,騎兵的戰鬥力有天壤之別。中原騎兵能輕鬆實現戰力上反超遊牧騎兵。

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此時的草原部落都分散在各處。

遊牧民族,之所以稱為遊牧,是因為他們平時並不是長期聚族而居,待在一塊牧場。

寒冷的氣流從西伯利亞冰原南下,經過塞外草原時,若這些牧民仍帶著牛羊待在平原上,人與牲畜都會被大量凍死。

長期的遊牧經驗,讓這些牧民知道在秋季時,一定要將畜群趕到距離山區較近的秋季牧場放牧,同時收割牧草曬乾備用。

在冬季到來之前,牧民會將畜群趕到山區避風,山區沒有什麼草料,畜群就只能依靠秋季儲備的乾草和體內儲存的脂肪熬過寒冷的冬季。

所以中原騎兵春季發起攻勢,這些遊牧民族都還帶著瘦弱的牲畜在遷徙返回春季牧場的路上。

這時候哪怕匈奴單于也不知道各個部落究竟在什麼位置。

在遷徙途中的遊牧部落,遭遇神兵天降的中原騎兵會有什麼結果,就可想而知。

當然,到了秋季,這些遊牧民族也會一改受欺負的悲慘境遇,兵強馬壯的遊牧鐵騎,會主動在秋季南下劫掠中原,比鬧鐘還要準時。

這時候中原如果不夠強盛,就準備好“防秋”吧。

究竟是春季攻勢還是防秋禦敵,取決於中原王朝是否強盛。

畢竟組織大量鐵騎遠征,不論勝負都是一件虧本賠錢的事情。

遊牧民族實在太窮了,中原出兵得不到什麼經濟利益。

但草原南下劫掠,只要不是敗得太慘,主力盡歿,就是大賺。

而哪怕草原大軍死傷十幾萬人,也不是什麼壞事。除了當時的草原霸主會被其他部落取代。其他不會有任何變故。

對草原整體而言,還減輕了草場的負擔,遊牧民族又可以安心生活二十年,不用為食物發愁。

二十年後,草原人滿為患,食物供給不足,則再次組織大軍南下,試一試中原王朝是否依舊強盛。

打輸了,再死十幾萬人,大家繼續在草原上過沒羞沒臊的繁衍生活。

而一旦中原王朝陷入了虛弱,大軍劫掠成功,那就徹底實現了一夜暴富。草原的整體財富會驟翻數十上百倍。一直持續到中原王朝崩潰,新朝建立。然後大家就等著年年被十幾萬中原鐵騎拿著長刀大斧問候吧。你若安好,便一刀劈死!

而之所以新朝建立前後,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最關鍵是因為新朝建立之初,朝廷能掌控的戶籍遠遠超過王朝末年。

便比如關西,人口只有區區千萬人,只有漢室的五分之一。

但張瑞能直接強力掌控這上千萬人,稅收徵到每一個個體,兵役均攤到每一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