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新的行政區劃(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中原幷州所屬,朔方、西河、上郡劃歸直隸,涼州所屬北地、安定、天水、隴西亦劃歸直隸。涼州武都郡劃歸益州。”
“潼關以西弘農郡縣盡劃歸京兆尹。”
張瑞看向地圖,認真思索著。
荀彧提出的這個兩京十二布政使司的行政規劃,倒是頗為符合定都關中王朝的行政佈局。
首先是新設的直隸地區,將極大擴充關中的版圖。這十分類似於大唐的關內道與京畿道分佈。
這種行政區劃對保持河朔地區穩固,增強邊防有極大的好處。
黃河以西的所有區域被圈進直隸地區,將進一步加強河朔與關中的聯絡。
關於河套地區的重要性,之前輔政大臣向張瑞介紹過。
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
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將西河、朔方等地劃歸直隸,就無需再擔憂後世不肖子孫會像漢朝皇帝一樣,大手一揮,把這些精華地區送給胡虜。
畢竟就算守不住,要逐步後退,層層防禦,朝廷也不會先放其京畿重地。而是有一個由外到內,由輕到重的順序。
而只要河朔、關中、隴右地區還掌控在張氏子孫手中,有一個類似漢宣帝的皇帝,或者張居正這樣的輔政大臣,新朝立即就會再次崛起。最差也是秦王掃六合的局面,能再次平定關東。
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一次次的中興,有兩個主要原因。經濟上改革了兩稅法,稅收比此前大唐一百多年的稅賦總額還多。軍事上,牢牢掌控著朔方鎮,以及關中腹地。可以組建一支神策軍,掃滅四方不臣。
當然具體原因比較複雜,張瑞又不搞學術研究,沒有詳細關注。
但無論對錯,將朔方鎮劃歸京畿地區,是極為高明的一個行政舉措。
顧炎武評論過:河套地迥迥佔千裡,其土肥沃,可耕粟,三面組合敵難入,面戰可防守。
這片易守難攻的土地,之所以在盛唐之後,屢屢被放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大軍支援不便,朝廷諸公不予重視。
將其劃歸京畿重地,軍隊在一個行省、一個州內排程,勢必會更加便利,指揮作戰也會更加流暢。
不需要數州官員之間的來回推諉扯皮,只要任命一位剛正威嚴,位高權重的大臣擔任直隸都指揮使,將會立即改善京畿地區的軍備情況,提升軍隊訓練水平,沙汰老弱,精選士卒,清除腐敗。
從而為負責指揮作戰的五軍都督府將領提供一支軍紀嚴明,訓練有素的作戰部隊。這種情況下,後代子孫守住京畿地區完全不再話下。
而且朝廷定下“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的政策後,河朔地區被歸為朝廷直隸重地,將會給予大量府兵名額,增強守備力量。
但若其屬於地方州郡,“深根固本、強幹弱枝”的政策下,河朔的防禦力量就會變得比較虛弱,容易被胡虜滲透侵蝕。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