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受降城,長城的進攻型軍事重鎮體系(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昶回道:“早已整訓完成,其對匈奴屠各部落發起攻勢已有月餘,只是不知如今跑到了何處。”
不要笑話王昶。
朝廷掌控不了前線的軍情很正常,這也是為什麼和平時期的皇帝對邊軍將領格外防範的原因。
他們帶著軍隊遠出上千里,杳無音訊,誰知道他到底跑到哪裡幹什麼去了。
可是前線將領也有難處,帶著數千鐵騎一路追亡逐北,大雪滿弓刀。只有嚮導知道全軍的位置究竟在哪裡,信使離隊連大軍主力都找不到,更何況遠出上千里向朝廷報信。
李廣領著數萬騎兵都能在塞外迷路,想讓信使孤身一人在陌生且風景數百里一模一樣的塞外草原上準確找到回去的路,著實有些強人所難。
張瑞只得問道:“最近一次回訊是什麼時候?”
“九日前,信使捷報,大軍已過受降城,徐榮率領一千鐵騎,三千胡騎,正在追殺屠各本部青壯。”
受降城,這是一個不應該被諸夏遺忘的名字。
這個城池記載著太多諸夏軍事上的輝煌功績,也最能體現長城的進攻性意義。
受降城又稱三降城,唐時亦稱河外三城。漢朝時為外長城進攻系統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貴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時因後突厥汗國的興起,成為黃河外側駐防城群體,皆築於北緯40度線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三受降城體系是唐朝建立的進攻型軍事重鎮體系,控制了漠南,使後突厥汗國的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地區成為唐朝北疆內的軍事地區,被唐朝控制,嚴重削弱了後突厥汗國。
但凡有人說諸夏大軍一直龜縮在長城以內,看著長城外胡虜耀武揚威,都是對受降城的褻瀆。
徐榮已經追殺過了受降城,說明大軍已經遙遙北出長城數百里。
這片區域,從熹平六年(177年八月,漢軍三路北伐鮮卑慘敗而歸以來,已經有近二十年沒有諸夏大軍踏足。
在這個漢室百姓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二歲的年代,胡虜一代人的壽命只會更低。足足有一代人,對這片土地充滿陌生。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是本地胡虜,哪怕隨軍的三千胡騎也不熟悉附近地形。
名義上徐榮全軍是四千騎,但是因為軍紀不嚴,落隊、迷路的胡族騎兵必然也不在少數,能一直跟在徐榮身邊的騎兵,能有兩千多就極為不易。
張瑞關切的問道:“戰事可還順利,徐榮不會慘敗於塞外吧?”
荀彧笑著說道:“丞相多慮了。徐將軍特意選春季用兵,便是攻敵於最虛弱之時。”
“讀史使人明智,漢匈大戰,為我諸夏將校提供太多經典教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明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
“其明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
“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裡,擊匈奴。”
這一排排的“其明年春”,昭示著胡人的悲哀。一到了春天最虛弱的時候,十餘萬全副武裝,剽悍雄壯的漢軍騎兵,就會準時操著長矛大刀出現在草原上,對所有匈奴部落給予血與火的洗禮。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