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諸夏千古唯此十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談起這個,羊承忍不住又意氣風發,說道:“姨父,您是當世名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來幫吾等評評理,這孔明所創八陣圖是否為紙上談兵?某以為行師用兵之要,不必取孫、吳而闇與之合。當存乎一心,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豈能因循一法,而固守其宗?”
張瑞沒搭理羊承的誇誇其談,反而對眼前這位一身白衣如雪的少年頗感興趣,問道:“汝表字孔明?”
“回丞相,某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張瑞心中一震,立即有了決斷,你對,你說什麼都對,不用聽羊承小屁孩的叫囂。
至於為什麼?
武廟十哲的地位在這裡擺著呢!
關於諸葛丞相是否精通兵法,直到二十一世紀之前,確切說是網路發達之前,還沒有人提出過質疑。
畢竟只用了區區幾萬人,就打得“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的司馬懿畏蜀如虎。被歷朝歷代明君將相推崇不已,與大唐戰神李靖同列於武廟十哲。
說諸葛丞相不會用兵,打死張瑞都不會相信。
這不是“網廟十哲”,趙括,楊廣,朱由檢,魏忠賢這些人。
而是真真正正的武廟十哲,千古以來被所有名將能臣最為推崇的十位軍事家。
諸夏五千年,連大一統朝代都不止十個,能被列入武廟十哲的軍事家卻只有十位。
而武廟十哲唐宋兩代有所更替,其中唐代左列為: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到了宋朝,武廟十哲變化為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連武安君白起,《吳子兵法》作者吳起,這種超級名將都曾經被更替,而諸葛丞相卻一直穩坐在武廟十哲當中。
諸葛丞相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便可見一般。蜀漢對其蓋棺定論,諡為忠武。離諸葛丞相最近的晉朝文武,對其追封也是武興王。
只是蜀國的國力嚴重束縛了諸葛丞相發揮的空間,蜀軍經歷不起任何大敗。
蜀軍能北伐的總併力也不過五六萬,若蜀軍損失兩三萬人,就相當於府兵戰歿了近十萬人。
這種代價丞相承擔不起,所以一直求穩。
但除了戰術指揮求穩之外,哪怕蜀國的國力束縛,也能看出丞相在治軍、練兵、軍事理論、軍備改進等方方面面都驚豔當世的才幹。
於是他的對手魏國君臣將相評價丞相用兵:“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在諸葛丞相治理下三軍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進退如風,行止如山。出兵之後,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百姓不擔心兵禍殺戮。
憑此一項,就足夠諸葛丞相位居武廟十哲之列。
在張瑞規劃下,無數關西將校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也只不過是做到了這一步,三軍軍紀嚴明,進退如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