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思索了片刻,不得其解,問道:“審閣輔以為是為何?”

“某以為是其勢單力薄。如王張氏所言,一些忠貞之士,上午報官懲治不法劣紳,下午便被劣紳報復打壓。還有何人敢維持正義?”

張瑞說道:“十三道監察御史不是正管理此事?”

審配點頭,說道:“但十三道監察御史主要監管高官、豪族。似孫氏這種劣紳,只盤踞於鄉里,很難被監察御史所發現。”

也有道理,而且考慮到文官們的積極性,他們能維持整體的清廉就已十分不易,像孫氏這種地方劣紳,顯然不可能被一群清官大老爺所關注。

但正是這些基層的劣紳汙吏,才最容易敗壞民心,影響百姓對官府的觀感。

張瑞問道:“審閣輔有何提議?”

審配說道:“某以為欽使便是一份不錯制度。地方並不缺能臣幹吏以及忠貞正義之士。只是其平日被同僚、上司所掣肘,使其無法伸張正義。”

“欽使抵達,地方很快就能將利益糾葛,陳年舊案統統了斷。便是因為欽使不受地方掣肘,給了許多官吏伸張正義的途徑。”

張瑞皺著眉,說道:“總不能各處派欽使?”

審配問道:“為何不能?丞相,欽使不需要有多少才能。不需要皆如崔琰一般,能令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可以率時者。”

“只要丞相每年往各州郡派遣一批欽使,令其與十三道監察御史一同視察郡縣,督察各種案件。給各地刑名官員一個申訴之處便可。”

張瑞認真思索著,問道:“如何能確保,這些人便不與地方同流合汙?”

審配說道:“丞相,還是需相信這世間有忠貞清廉之年輕才俊。令欽使司皆收錄精於律法,意氣風發之新科才子。其根基不深,而胸懷大志,不易於地方勾結。每年輪換巡視之所,為民伸冤,清查腐敗。以兩屆科舉為時限,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淘汰腐壞之人。”

“監察近在咫尺之欽使司,遠比監察天下郡縣劣紳更容易。”

張瑞看了一眼審配,這位首輔可真是老謀深算,壞到根裡了。連年輕人的熱血純貞,為國為民都算計。

不過張瑞對此也十分認同,正是有青年人的熱血忠誠,才有民族與國家的希望。

剛踏足官場的新科才子們,的確是更容易保證清廉。

“可,便依審閣輔之言,設立欽使司。”

欽使司與督察院職責有些相似,但執行模式還是有極大不同的。督察院是主動去監察地方,搜尋各種重大貪腐,監視官員、豪紳。是類似監察機關,法院一類的常駐機構。

而欽使司更像是巡視組,被動接受監察御史搜查不到的邊緣角落。

如果說這兩處機構有冗官之嫌,也的確是有些許。

但多幾十名監察官員,從而減少腐敗,張瑞覺得這種負擔也值得。

只要這些年輕官員在巡視十三州時,發現一名貪官、劣紳,其所侵吞的財政、稅收,就足夠支付這幾十名官員十幾年的俸祿。

更不提還能造福於百姓,提升民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