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再看一眼這強盛帝國(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宋朝文治就不多提了,畢竟大明的口號就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而一向武力孱弱的大宋,事實上在宋徽宗朝達到了巔峰,在軍事上宋徽宗滅亡吐蕃,平定河湟,重設了大唐時期丟失的隴右都護府,此時宋朝君臣都自詡自己武功隆盛大唐。
而對西夏,宋軍則打下了關鍵的橫山,兵鋒直接威脅西夏關鍵腹地,迫使西夏跪地稱臣。
甚至在1124年,一直是大宋歷代君臣將相心中執念的燕雲十六州,也在宋徽宗的外交和軍事手段下,成功收復了燕山以南的幽州,達到了宋王朝邊境的極致。所以後世調侃大宋沒見過長城是不嚴謹的。
不論收復燕雲的經歷有多不光彩,但當此之時,宋朝的確達到了鼎盛,被鼓吹為盛世,甚至宋徽宗還給一塊巨石封侯,封昭功敷慶神運石,以彰顯自己的功績。
如果在1124年,鼎盛時期宋徽宗去世,那他的一生一定會被宋朝君臣不遺餘力的頌揚,追諡“武宗”。
但可惜,宋徽宗多當了一年皇帝,到了1127年,就被他軟弱的兒子宋欽宗坑成了亡國之君。
有此前車之鑑,張瑞笑著對杜畿說道:“年老了就該退位讓賢了,免得晚節不保。太子已經能執掌朝政,朝堂亦群賢畢至,後繼有人,該給小兒輩們一個舞臺了,尤其朕聽說卿之賢孫,文韜武略無所不精,被譽為絕世神童?”
杜畿大笑著說道:“哈哈,此皆是世人謬讚,當不得真。陛下內甥,方才是不世出之奇才。”
張瑞挺直身軀,望向遠方旭日當空,感慨說道:“他朝難遇之俊傑,不世出之奇才,在我朝卻代代相繼,實乃天助我聖朝造就輝煌盛世。”
關於這一點,張瑞一點沒有虛言。整個天下都對此震驚不已,從公卿大臣,到士人百姓,到販夫走卒,幾乎每個階層都震驚於聖朝的人才輩出。四海八荒都認為,這是因為孟朝得國之正,亙古未有,是以天佑聖朝,助聖朝締造萬世基業。
先是有聖天子,率審配、荀彧、賈詡、高順、張遼、趙雲等無數漢末名將、英傑,滌盪九州清明,建立國祚根本。
緊接著帝國建立,湧現出諸葛亮、羊承、陸遜、陸績、司馬懿、龐統、長孫素、關羽、呂蒙等一大批年輕俊傑,將帝國武功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人,每一個都能媲美三代以來,照亮一個時代的名將、謀士,但卻集中出現在了建康年間。
而到了子孫輩,杜畿的孫子杜預已經八歲,其一出生便表現出了非凡天賦,早早被長安學宮錄入,各學院教習悉心教導,以期他能在將來代替諸葛亮承天下之重,為聖朝中流砥柱。
對這個年輕人,張瑞怎能不喜歡?他可是號稱“杜武庫”的存在,歷史上他就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在科研、文化、軍事、政治、學術等方方面面都多有建樹。
就是在他的統帥下,晉軍三個月滅亡東吳,結束了漢末以來近百年的紛爭亂世。同時,他也是唯一一個憑真才實學,同時進文廟、武廟的不世出之人才。
而杜畿口中張瑞的內甥,則是蔡貞姬的幼子,羊祜。這位晉朝軍事家,武廟七十二將之一,深得天下百姓敬重。硬是憑一己之力,將房屋的“戶”都改稱為“門”。從他之後,諸夏千年都以房門相稱,再不稱門為戶。
有這麼不世出之奇才,三代相承,輔佐聖朝,張瑞嘴角含笑,知道自己後世無憂矣,已經奠定了不世之基業。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