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完國家給皇帝的財政撥款,今日還有個極為重要的議題。

那就是皇室宗親的待遇問題。

如今張瑞只有四子三女,而且年齡尚小,都養在宮中。所以情況並不急迫。

可是這些藩王公主,早晚都需要就藩。

如何安置皇室成員,是每個朝代的重中之重。

西漢、魏晉給藩王的權力太大,就導致藩王有底氣與中央作對。西漢有七王之亂,掀起大規模的叛亂。西晉則是在八王之亂中,徹底將中原打爛,導致諸夏元氣大傷,發生五胡亂華。

有這個前車之鑑,後世都採取一致政策,削減藩王權力。

例如唐代,藩王只有享封邑五百到八百戶。

明朝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所以更進一步,藩王封邑也徹底去除,由國家給其發放俸祿,年俸祿一萬石。

即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

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明朝藩王什麼事也不能幹,像豬一樣被圈養。

且世襲罔替,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然後親王的嫡長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來世襲郡王爵位。其他兒子降爵成為鎮國將軍,孫子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這樣一代代只增不減,到了明朝中業,明朝宗室就成了財政無比沉重的包袱。至明亡,除去被廢還有絕嗣除封的親王,共計還有親王三十四位。郡王則有多達九百位之多。其他宗室,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以下,數以萬人。

而且明王朝奉行“王子犯法,不與庶民同罪”,導致藩王品行敗壞,行事作風甚為“無法無天”,強搶民女、壓榨百姓等惡事無一不做。

藩王又無需上稅,藩王們不管封地是多還是少,都不需要向朝廷上繳稅收以及糧食。這也助長了這些王爺的貪婪之心,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紛紛搶佔百姓的田地。此舉導致諸多百姓喪失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土地兼併問題嚴重。

中原歷代王朝在政策制度方面都是對前朝得失進行打補丁。孟朝雖然前朝教訓不多,但好在皇帝張瑞有兩千年的歷史可以借鑑。

因而張瑞主動開口,說道:“關於皇室藩王,朕總結前朝之失,決定皇族子弟分封而不錫土,食祿而不治事。且隔代削其爵位。”

即皇族子弟享有藩王封號,但沒有封地,收入靠國家發放俸祿。而且爵位會一代代遞減,從親王到郡王、郡公、列侯、關內侯、封君,最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若一位皇子未能當上皇帝,那他這一支在百年之後的曾曾孫子輩就攀不上皇親國戚了。一個普通朝代通常也就兩百多年。享受百年福祉,已經足夠了。

但審配激烈反對,站起來說道:“陛下為聖人天子,有功於諸夏,立我朝之社稷。聖朝德被四海,福澤萬民。理應受百姓供養,享皇室之尊。陛下此議對皇家貴胄太過苛刻,臣不敢附議。如此顯得我朝公卿百官,天下萬民,皆忘恩負義之輩。”

“臣附議。皇室不曾有虧於我朝,而我朝怎敢如此寡義,對皇室如此刻薄?”國淵亦開口說道。

的確,別說與前朝諸侯王相比,就是相比歷史上任何朝代,孟朝的藩王權力都算是最小且最沒有特權的。

尤其關鍵的是,在孟朝免稅是一個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