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神武帝滅佛(第1/2頁)
章節報錯
被荀興望而色變的禁書,其實沒寫什麼煽動之言,只是很普通的佛經。是貴霜稱臣納貢之後,從南亞次大陸傳回來的書籍。
佛經具有其修身養性的一面,早在漢朝就已經開始流行。
張瑞對佛經沒什麼偏見。
但要知道任何經文都需要人去解讀,而解讀佛經中又非常容易形成教派。
真正令張瑞不滿的正是這方面,佛教的執行方式有太多弊端。
漢末時著名諸侯,佛教領袖笮融便在下邳郡大起浮屠寺,要下邳郡百姓日夜誦讀佛經,這使得附近各郡的和尚、尼姑和佛教徒遷入下邳郡,前後高達五千多戶之多。
每到佛祖誕辰(農曆四月八日),舉辦“浴佛會”,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週迴,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於路,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餘人。
這不是個例,佛教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在諸夏曆史上一直奢靡成風。
只要佛教盛行,必然廣興寺廟,侵吞良田,籌集黃金,建築金身。
杜牧的著名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形容了佛教寺廟眾多的風貌。
諸夏曆史上先後多次屠滅佛教,也就是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
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世宗滅佛。
這其中原因複雜,但有很大一部分牽扯到經濟原因。
講道理,張瑞有些不明白,道教諸神能夠以泥塑鑄型,為什麼佛教就非要以黃金鑄型?
張瑞不希望諸夏墮落成貴霜模樣,歷朝歷代只要經濟困難了就去推平幾座寺廟。
況且大家都去研究佛經,出家修行了,誰來建設國家?
於是孟朝乾脆頒佈法令,國內禁止傳播佛經。任何人私下研究,嚴懲不貸。
所有寺廟全部推平,其所有僧人、弟子還俗,侵吞的良田收歸官府,熔鑄的金像、銅像為百姓抵稅,按糧價減免田稅。
僅此一項法令,官府增加公田一百六十三萬畝,增加黃金收入三千多斤,黃銅八萬多斤。
解散的丘尼、僧人共計六萬餘人,等於新增了一個縣的人口,每年可生產糧食三百五十萬石,增加稅收三十萬石。
這些人若是在寺廟中不事生產,每日靠化緣度日,一增一減,國家每年有近五百萬石糧食的缺額。
而且這還只是初步階段,當佛教興盛之後,僧人膨脹十倍,每年會有五千萬石糧食的差額。
六十萬人口,五千萬石糧食,都因為寺廟而消失於中原。
這是張瑞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張瑞走在了一眾武帝之前,率先滅佛。
但即便如此,佛教亦應該為張瑞設定長明燈,為張瑞歌功頌德。
因為張瑞在弘揚佛教方面,實在是具有無人能比的重要地位。
張瑞直接以官府行政力量,向所有藩國臣屬推行佛教。
只要藩國進貢,孟朝的回賞當中必然有浩瀚的佛經。這導致孟朝周圍,所有屬國當中都佛教盛行。
比如正在向高原挺進的羌人,說不準要提前創造出藏傳佛教。
而在北方的匈奴、烏桓、鮮卑等胡虜也被張瑞禍害不清,境內喇嘛教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