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農業高度發達(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康六年(201年),無疑是個十分美好的年份。
時年天下無兵戈之難,無風雨之患,國家承平,河清海晏。
在寒冷的冰河時期,遇到這樣一個風調雨順的年份實屬不易。
最大的災害發生在,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為此朝廷一度還擔憂要不要下發政令,檢討聖朝之過。
按照前漢的傳統,發生日食、月食、地震之類的災害,都會罷免三公之一,為皇帝背鍋。
因為日食,民間的清流又再次跳了出來,指責工業區誤國,這是蒼天對濃煙的示警,鼓譟要朝廷設定祭壇,派遣高官祭祀,告上天懺悔其罪,請求赦罪。
張瑞卻強勢制止了朝廷百官的胡思亂想,並派錦衣衛一口氣抓了十幾個最為跳脫的清流,幫他們建了一個祭壇,讓他們在上面跪著禱告一天一夜,期間滴水不得進。
效果十分顯著,天下所有人,都心悅誠服的認識到了,朝廷是光明至德的,所謂天狗食日,乃是警示君王一類的說法,都是無稽之談,愚者之論。
再也沒人敢在明面場合上汙衊朝廷君王不道,政局紊亂,得罪了上天。
至於私下場合,學術的事情,張瑞還是交還給了學術。
對於日食的認識,諸夏古人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愚昧,也就是幾百年後的唐朝太史丞李淳風便認識到了日食是一種天文現象。
並結合曆法,準確的預言了日食的日期與具體時間。因此說服了李世民推行新曆法。
孟朝距離唐朝雖然隔著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與隋唐,但相距其實只有四百年。
就連灌鋼法的技術,這之間都是一脈相承,沒有多大的代差。
兩者之間的科技差距並沒有多大,但孟朝有的科技,絕大部分唐朝都沒有。
比如科學院、長安學宮、遠望鏡、玻璃與地圓說。
這導致長安學宮的天文學院其實也已經發現了日食、月食都是天文現象的一種,藉著這次日食,長安學宮橫掃了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
除了日食這個小插曲,建康六年各地都一片欣欣向榮。
利國利民的水利設施平地而起,關東郡國尤為受益。
所謂的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水平等等,都與水利設施息息相關。
這一點,大明朝便是孟朝的理想。
經過諸夏數千年的開發,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年間的大興水利等等,明朝的農田生產力基本達到了自耕農社會的極致,基本都有發達的水利設施。
尤其在南方,受到的大規模戰亂較少,農業設施儲存的更加完善,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也正因如此,南方才有繁華的經濟,出現所謂的資本萌芽。
唯一的遺憾是,這富庶的商業經濟,幾乎不納稅。
張瑞沒能親眼目睹過明朝江南的風景,不過在閱覽了民部上報的奏摺後,張瑞覺得孟朝關中應該也大抵就是大明江南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