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規模宏偉的糧食產量(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本應該的刀光血影,屍骸遍野,已經消散。提前終結了亂世的孟朝,已經有了盛世的完美開局。
公元兩百年,與公元一百四十四年相距不算遠。除了張瑞從頭到尾親身經歷的這場漢末大亂,其他時間漢朝都相對穩定,土地名義上在減少,實際上都到了豪強手中。
而經過漢末大亂,雖然有些土地被荒蕪,但豪族手中大部分隱匿田籍也被官府所徹查。
這一加一減,使孟朝的土地規模雖然有所衰減,遠不如漢朝八億多畝的巔峰,但也只比幾十年前少了不到兩億畝。
當然真實數字,或許會更大一些。因為很多豪強隱匿的戶籍不被記錄在冊。被荒廢了也無從得知。
孟朝這五億三千萬畝良田,是包含了豪強隱匿田籍與民間普通百姓所有良田的數字。
國淵說道:“自陛下起兵孟縣以來,雖然關西一直在開墾良田。但關東數百里無人煙,荒廢土地更多。如今民部在冊戶籍五億三千萬,在此背景下精準且合理。”
“但請諸君留意,我朝有一點遠不同於前漢。土地規模相較,於稅收並無太大意義。我朝種冬麥,且農耕水平更高,畝收在三石半(漢石,唐宋比這個大)左右,前漢種粟,畝收一石半左右。”
“且前漢豪強勢大,隱匿田籍、戶籍,漢室即便田畝較多,稅收總數也遠不能與我聖朝相提並論。”
聽完國淵所言,張瑞相信民部這資料應該沒有作假,沒來糊弄自己。
漢朝在有豪族隱匿、賦稅混亂的情況下,官府尚且沒經歷多少財政危機。
孟朝強力掌控田地數量,以田畝多少徵稅,使豪族很難逃避賦稅,有盛世免賦免稅的底氣,看起來非常合理。
於是張瑞說道:“朕曾聞,前漢文帝在位,恭儉節用而民租不收者有十三年,府庫卻依舊堆積滿倉,以至於貫朽粟陳。我聖朝百姓剛經歷漢末亂世,民生疲敝,詔令為百姓免田稅三年。”
“民部中郎,朝廷府庫可能支撐?”
國淵立即拱手,說道:“陛下仁厚,實乃天下百姓之福。我聖朝光明至德,文治武功,遠邁前朝。民部府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谷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三年不徵田稅,亦絕無大礙。”
張瑞露出滿意的笑容,說道:“善,朕心甚嘉之。”
至於完全免除田稅,想都不要想,就算能作到,張瑞也不會去作。
真不徵田稅了,那各種稅法的威懾性便會一朝盡喪,無數豪族湧入兼併。此前朝廷公卿就曾激烈反對過廢除田稅。
而且免除了這三年的田稅,之後一連數年,除非災區可免稅,其他地區的農稅一定會嚴格徵收。從而讓豪族們始終保持忌憚,不敢大肆投入到土地兼併當中去。
田稅累進位制,千畝往上的田地百徵四十八,近乎一半的稅收,連年往外白白繳納,真的足以拖垮一個大家族。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