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蒸汽動力火車的發明並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不然也不會被一位直到十八歲還目不識丁的礦工創造出來。

其次,火車先驅喬治·斯蒂芬森,發明的只是第一條蒸汽動力火車。

那麼在以蒸汽為動力之前,火車的驅動力是什麼?

答案很明顯,只能是畜力。

這方面大清給了太經典的反面教材,清庭以“煙傷禾稼,震動寢陵”為由,決定由騾馬牽引車輛。

諸夏自產的第一臺火車頭也充滿了坎坷。當時缺乏原料,裝置簡陋,機車車架是用煤礦舊井架的槽鐵製作,鍋爐用廢舊起重機上的鍋爐改制,而車輪則是用生鐵製成。時速僅有三十公里,運輸能力百餘噸。

不要瞧不起這個時速三十公里,這就是六十華里,七十二點一七五漢裡。

這意味著火車行進一小時的距離,等於當世最精銳禁軍行軍一整天的旅程。當初高順、張遼率領左武衛、右驍衛兩支禁軍騾馬化疾行軍奔襲劉備,從清晨到日暮,也只有百餘里。戰前,無論高順、張遼都非常擔心禁軍疾行軍一天,還能否擊潰劉備大軍。

但有了最初、最原始的火車,一小時就能走騾馬化軍隊一天的路程。這孟朝疆域,將會立即變得穩如泰山。

以科學院與長安學宮的技術水平,怎麼也不至於連礦井裡架設井架的槽鐵與生鐵都製作不出來。

孟朝永珍更新,陽春三月,在關中大地上終於出現了此前從未出現過的風景。

一條嶄新、比直的軌道,從長安城西側三門中位於中間的金光門外,一直鋪設到了渭水河畔的長安學宮。

比直一詞,說明了這條軌道的路線情況。真的就是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為了減少技術難度,驗證專案的可行性。官府極度配合科學院軌道專案的建設,一路逢山搬山,遇水搭橋。無論是樹林湖泊、還是良田民居,只要在這條直線上。全部被官府以強大的物力人力,徹底從地圖上抹去。

丘陵矮山被工匠、力士用人挑肩扛,一斗一斗的將泥石搬走。居住的百姓被盡皆遷走,推平房屋。湖泊、水溝、陷坑、樹林等一切都被推平。

然後在這絕對平坦的路面上,一條長達九里十三丈兩尺三寸的比直鐵軌連線了長安學宮與長安城兩端。

包括張瑞在內,數十位軍中大將高官,站在金光門外的火車站臺上,目光期待的望著遙遠西方。

不要奇怪,為什麼火車明明在經濟方面意義更重大,卻是一群軍中大將對此更關注。

最初級的鐵軌運力小,造價昂貴,又保養困難。

能用得起的,一定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這些不計成本,只求效果的軍中將校。

若一列火車皮能輸送三百名士卒抵達邊疆,那麼只要十列火車,就能送三千精銳禁軍抵達戰場。

三千精銳禁軍,已經足以改變一場小型戰事的完全走向。

至於大型戰爭,這就無需擔心了。出動二十萬大軍的滅國之戰,從來不是爭分奪秒。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不論鐵軌還是行軍集結,都能順利抵達戰場。

7017k